新闻中心 > 豫事 > 正文

追忆最美教师李芳: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2018年09月27日07:2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5034

    插图/王伟宾

    □本报记者董林柯杨胡巨成

    题记:

    把花给你,把叶给你把心给你,把爱给你

    把青春给你,把未来给你把生命给你,把希望给你一切都给你

    ——一首关于李芳的小诗

    引子

    杜鹃花开,漫山映红。

    春末夏初,是大别山最壮美的时节。石头缝、河道边、路两侧,映山红生长着、盛开着,恣意顽强,灿若云霞,用全部力气扮美这块红色的土地。

    映山红的气息,总能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总能勾起人们对英雄故事的回忆。

    红土地上的映山红啊,你是一朵平凡的花,更是一抹壮丽的红!

    ……

    雨丝,飘落在一棵棵冠盖如云的香樟树上。重重碧绿中,间杂着几片被凉意催成微红的老叶。

    信阳的秋天,便从这树梢上长了出来。

    平桥区信阳供电公司华星小区。6号楼的一户人家里,代雨辰拿起妈妈的遗像,用软布轻轻擦拭着。

    看着黑白照片上那张亲切的笑脸,她低着头,轻轻说着。絮絮的声音,从繁茂苍郁的香樟叶间透了出来。

    “妈妈,我又梦见你了,你喊着我的小名‘晶晶’‘晶晶’。”

    “梦里,还是每个周末家里常见的样子:你系着围裙正炒菜,爸爸吭哧吭哧拖地板,我呢,在阳台上晾衣服。咱们仨说着二姨家好玩的事,都哈哈笑了。”

    “我通过了信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考试。你和爸爸最想看到我认真工作的模样。可是我再也没有报答你的机会了!”

    “你一直想去云南看看,说这个暑假一定带我去。上周我带着你的心愿去了那里,拿你的手机拍了好多美景,你看到了吗?”

    “你种的君子兰我擦了叶片,吊兰的枝蔓已经拖到了地上。十几盆多肉植物我怕养不好,分送给像你一样爱花的亲戚朋友了,你不会怪我吧?”

    “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爸爸。像你那样一天三遍叮嘱他,少抽烟,更不许偷偷喝酒。”

    “想你的时候,我一遍遍翻看你的手机,翻看你的微信,可是你再也不会跟我说话了!小时候你给我唱的歌里说,‘儿想娘,扁担长;娘想儿,路来长’,你在的时候,我哪里能体会到这些呢?”

    代雨辰念叨的妈妈,是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的名字叫李芳。

    三个多月前,面对一辆失控冲来的车辆,李芳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的希望,以身殉职。

    “全国优秀教师”“2018年最美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社会各界的赞誉纷至沓来。四面八方的注目礼,像绵绵不绝的雨丝,浸润着她工作生活的中原大地。人们为一名好老师的离去痛惜不已,也为一位英雄的离去扼腕落泪。

    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

    生死两秒钟

    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小?小到不过浩瀚天河中的一点星光。

    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大到能用血肉之躯抵挡千钧。

    空山新雨后。浉河区董家河镇。

    “四望红土地,万亩绿茶园”。小镇背倚的四望山,是著名的革命遗迹。1927年,这里爆发“四望山起义”,创建了纵横数百里的红色根据地,素有“红透了的四望山”之称。50公里外,就是当年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都诞生在这里。这块红色的土地和它孕育的映山红一样,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

    浴血奋战、铁马金戈,换来了平静幸福的生活。如今,小镇挟大别山余脉的起伏山势,拥南湾湖澄澈的千顷碧水,默默奉献着品质最优的信阳毛尖,清新素雅得仿佛一幅水墨画。

    时针拨回到2018年6月11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周一。

    下午5时30分,清脆的放学铃声响了,绿之风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集合列队,准备回家。

    出校门向东走50米,就是环湖路与信随公路的交叉口。两条路,一条北高南低,一条西高东低。

    校门外,站满了等待接孩子的家长。大人从老师手中接过一双双稚嫩的小手。金灿灿的夕阳下,回家的影子拖得很长。

    5时50分许,李芳和同事一起,护送一队学生来到了交叉口,由西往东正在过马路。

    就在这时,危险逼近了!

    一辆装有800多斤西瓜的三轮摩托车,因严重超载,刹车失灵,沿着四五百米长的坡道,从北往南俯冲下来。

    车速越来越快,像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眨眼间就冲到了他们面前!

    人们吓傻了。

    车辆从身前20厘米处擦过去,刚刚接上女儿的杨国应被钉在原地。十字路口东南角小烟酒店的老板叶青张大了嘴,一声“啊”却没有发出来。

    时间定格,呼吸停顿,连空气都凝固了。

    “有车!快走!”只听李芳大喊一声,刹那间,她将面前的4个孩子奋力一把推了出去。如同护雏的母鸡,她两手张开,迎着北方,挡在碾压过来的车辆和孩子们中间。

    柔弱的身躯化成了一座青山,镇住了猛兽。

    电光石火间,她被重重撞上,向南飞出去十二三米后,后脑勺朝下,倒地。车辆的冲势得到了缓解,继续冲出百十米后侧翻,终于停了下来。

    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

    从看到肇事车到做出反应,留给她的时间只有两秒钟。

    这两秒钟,足够她跨上一米开外的路沿,足够她躲开死神,确保安全。

    然而,她本能地,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学生!

    穿着碎花上衣的山乡女教师,倒在了这片养育她49年的土地上。

    “当啷”,腕间戴了20年的和田碧玉镯,跌落的那一刻发出一声脆响,摔成几节。

    那一声脆响,把停下的世界唤醒了。

    杨国应回过神来,把女儿往路边一抱,边冲过去边拨打110。叶青三步并做两步,跑向倒在地上的孩子和大人。路口指挥学生过马路的值班老师陈燕、张勇,带队的老师张静等拥上来,检查李芳和孩子们的伤势,拦住路边一辆面包车,以最快的速度送师生五人去医院。

    20多公里外,几片浓重的云彩掠过,李芳在市区工作的丈夫代业明感觉,天似乎暗了。

    下午6时30分左右,浉河区教体局局长殷世明等人,在距离学校最近的154医院等到了面包车。4名学生一人头上破了口,另外两人轻微擦伤,还有一名学生毫发无损。

    这么严重的事故,孩子们的伤情比想象得轻!殷世明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赶紧去看李芳。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李芳:(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她躺在那里,穿着碎花上衣和那条她最爱的白色裤子,脚上是一双高跟鞋。是时下“最老师”的打扮,大方得体。

    她面容清秀,样子干干净净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伤痕,及耳的短发听话地伏在额上。除了右眼窝一滴晶莹的泪,她面容平静,好像睡着了一样。

    月牙般爱笑的眼睛闭上了。

    “妈——妈——”一个声音,不,好像很多声音,有些含糊地喊道。

    “妈妈——”又喊了一声,无比的清晰。

    此刻,她的意识和现实之间连接的通道,越来越窄,越来越细。

    要告别这个世界了吧!真舍不得,舍不得!

    由于伤情严重,晚8时左右,李芳被转到了信阳市中心医院,即刻送进重症监护室。

    医生诊断的结果是“脑干受损”,人体的生命中枢受到严重撞击,成为致命伤。

    家人、亲戚、同事、同学、学生、家长纷纷赶来,焦灼、悲伤充斥着,压抑着。

    当晚,CT报告被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进行专家会诊。每一个参与救治的人,都在极力挽留这个山乡女教师的生命。

    她始终没有醒来。

    6月13日凌晨4时40分,刚刚度过49岁生日的她告别了这个世界。

    医生宣布抢救无效的话音一落,守望的人群立刻哭声一片。

    朴实、真挚、隽永之爱,带着映山红独有的花语,那枚叫李芳的花朵,静静地,静静地,回到了她深深眷恋的红色土地。

    那一刻,东方既白。晨星拼尽力气,焕发出最后一丝璀璨的光芒。

    岭上,开遍大别山的映山红,即将结束奔放热烈的花期,萎落在地,化作春泥。

    点点烛光,我们一起为你送行

    谁能想到,那场追悼会,竟然沸腾了一座城,感动了一个国。

    在网络上,不过数日,李芳事迹的报道链接就达到了8万多条,很多文章阅读量破千万,数不清的网友点烛献花,祭奠这位毫不相识的山乡女教师。

    董家河镇是李芳出生、成长、工作的地方,乡亲们知道她故土难离,就把灵堂安放在镇上的一个山湾湾里,隔河就可以看到绿之风希望小学。

    6月16日,刚过清晨6时,就有人朝这里聚集。就像暴涨的溪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主动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

    魂归贤山,灵存浉水。“李芳老师一路走好”“感谢你的勇敢”“忠诚留在土地,芳华浸润山娃”……道路两旁,素黑的挽联连接起长长的悲伤,人们默默守候着,送李老师最后一程。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深圳火车北站,一个男子攥着一份报纸,一会仰头看大屏幕上的车票信息,一会低头刷着手机,急得快要哭出来。

    他是李芳在初中教过的一名学生。看到老师遇难的报道,他五内俱焚,立即收拾行李赶到车站,想赶上见她最后一面。

    “让我上车吧!我补票,多少钱都行!”

    “你们看,我没说假话,这个,报纸上这个,就是我的老师。”

    他语无伦次地说着,掏出身份证比对着。围在他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

    无奈,恰逢端午假期第一天,最近四五个小时里,深圳到信阳的高铁票已经售罄。

    赶不上了!赶不上了!他把报纸揣在怀里,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灵堂外,四五千人的送行队伍,绵延了几公里。他们中,很多人与李芳并不相识。这一刻,他们不辞路远,从郑州、洛阳、北京、河北、山东、安徽、广东甚至内蒙古,赶了过来。

    绿之风小学二(3)班的学生来了,一句“李老师”就哽住了。孩子们跪在灵前,久久不愿起身。

    几十张贺卡被一一摆好,他们边说边哭:“李老师,这些贺卡都是这两天我们自己做的,大家都说,只要做的时候诚心诚意,您就能回来。”

    还有的学生哭着喊:“您教我们怎么过马路,遇到地震怎么逃生,您自己怎么没躲过去呀!”

    “要不是您,四个家庭就毁了。”一名被救学生的家长,不时用手背抹一下眼睛。

    “春天的时候,咱们还说好一起去看映山红,现在再也约不到你了。”她的同事泪流满面。

    “我也是教师,你让我对这个职业倍感光荣。”一位风尘仆仆来自甘肃的老教师,庄严凝重地,献上一束鲜花。

    “李老师教过我的儿子。今天儿子出差回不来,叮嘱我一定替他送送老师。”一位母亲哭着说。

    李芳80岁的邻居曾奶奶也来了,老人腿脚不方便,让家人一大早用轮椅把她推到了灵堂。

    哀乐低回,人们眼里含着热泪,面对李芳的遗像,深深地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除了父母爹娘,还有几个人能不要自己的命,去救别人的命?!

    “李老师,一路走好!”人们扒在灵前,想再看一眼这位好老师、好同事、好同学、好妈妈。

    潮水般的声音一波波涌来。27岁的代雨辰戴着孝帽,通红的双眼干干的,她看起来很平静,喃喃地说:“妈妈,我必须勇敢,像你一样。”

    小小的灵堂盛不下太多哀思,哭泣声、呼唤声把附近的路挤得水泄不通。

    信阳市离休干部李定洲,自制了一个剪报本,他把媒体的报道收集起来,配上李芳的照片,整整齐齐贴了六七十页;

    一个名叫李中连的民间艺术家,用红纸剪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用这幅二尺见方的剪纸作品表达对李芳的敬意;

    一封封面落款“老党员齐若瑶”的信,从山东昌乐县寄到了绿之风希望小学。满满三页信纸上,有这样两段滚烫的话:

    “你救学生的事,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不认识你,但是我知道,你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生死一瞬间,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你的本能却是守护学生。这种本能,是为师为母的爱心凝结成的,是共产党员的格局情怀支撑着的。”

    她走了,母爱、师德、党性,在那一刻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她走了,茶山滴翠,杜鹃啼血,诉说着对她的依依不舍。

    她走了,无数人擎着烛光,为英雄壮行!

    “我的名字是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班主任。这是我的名字: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桃李芬芳,意思就是我的学生呀都很有成就,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往这个方向努力,好不好?”

    讲台上,李芳背对黑板,面向学生。她笑盈盈地,目光从每一名学生脸上拂过。“好!”台下,孩子们仰起小脸,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

    这一幕,在董家河镇中心校八年级学生彭婧祎脑海里,早已定了格。5年前的那个9月,她在绿之风希望小学上4年级,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就是李芳老师上的。

    时隔5年,再次回到母校,再次来到李老师的办公室,一进门,小姑娘的眼眶就红了。

    这是一个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面坐了8位老师。李芳的办公桌,还保留着她生前的样子:

    “值日教师”牌、党员徽章整齐地摆放着,老花镜盒打开着,仿佛随时都会被主人“披挂上身”。这副老花镜,爱美的她平时是不戴的,只有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才会被架到鼻梁上。

    桌上放着小学生古诗词教辅书。三本《新华字典》,有两本都被翻得起了毛边。未改完的学生作业本上,搁着好几张星星彩纸。

    桌角竖着一大束菊花,这是今年教师节,绿之风送给每位老师的礼物。虽然已经枯萎,但橘红的花朵还保留着明艳的色彩。

    一只小小的搁物架上,有两个大约10厘米高的药瓶,里面装着一粒一粒的抗过敏药。

    她身体不太好,有严重的过敏症,一到光照和灰尘大的地方,就容易出现皮肤红肿。站在讲台上,吃粉笔末在所难免,但她都是自己吃药克服,从来没有要求过特殊照顾。

    执教29年来,她基本没有请过病假,趁假期去看了病,回到学校也压根不提。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就是怕耽误上课,耽误了学生学习。

    绿之风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外打工,二(3)班60多名学生,三分之一都是留守儿童。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孩子,她最牵挂,目光也停留得最久。

    班上有个小姑娘叫郭梦楠,因为爸妈长期不在身边,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李芳经常开导她:“梦楠,爸爸妈妈在外地上班,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我相信,他们非常盼望和你在一起,就跟你想他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何宏也是李芳班上的学生,他的爸妈都是茶农。家里条件不好,一年到头忙于生计,除了一身干茶渣子和略显湿霉的茶味儿外,很少给孩子带来些啥。这个比同龄人矮上半头的小男生,总是不爱说话,一到公众场合时就不知所措,同学们甚至不熟悉他的声音。

    好在,李芳的热情一点点地在改变他。课堂上,校园里,仿佛对上老师月牙般的笑眼,孤单和恐惧就退潮了!特别是去年冬天。那天下了课,李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屋里没其他人,老师又往窗外瞅了又瞅,确定没人路过,才拿出一件崭新的棉衣。她说,这是我给亲戚买的衣服,尺码没量好,他穿不上。我看你总是穿着这件胖胖大大的外套,换上老师这件吧,暖和。8岁的男孩内心涌起酸热,即将冲出口的一声“谢谢”,最终还是被羞怯憋回了肚子里!哪有男生主动戴袖套啊,但这以后,何宏却坚持戴上了袖套,生怕磨损了这件珍贵的棉衣。

    感情一直积蓄到追悼会上。大人们都在忙碌,没人留意一个孩子在想什么。“妈妈!”在同学们的哭喊声中,两个字从何宏嗓子眼儿里清晰、响亮地爆发出来。这一嗓子,让在场人的眼泪一下子流成了湍急的河。

    母爱、师爱,善念、暖意,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心田。

    她爱穿高跟鞋,特别是穿裙子的时候,走起路来裙裾轻摆。但怕影响孩子们午休,只要中午到班里来,每次她都不忘记换上软底鞋。

    不经意的体贴,深深刻进孩子们心中。

    就在挡车救人壮举发生前十几分钟,她还在跟一位学生家长联系,为一年级一名学生摔伤的事情,跟家长交流情况。这是她的手机拨出的最后一个电话。

    她走到哪里,哪个班班风就会有变化,学生变得更加乐于助人,更加团结友爱。用老师家长们的话说,她就是“一只萤火虫”,用温柔可亲照亮身边人的心田。靠近她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想模仿她。

    熟悉李芳的人都知道,她有着低柔的声音、温婉的外貌,有着淡泊随和的性格,但也有一颗坚韧上进的心。

    代雨辰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她讲的一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里存放着好几个版本。

    妈妈常说,晶晶,我不能每天陪在你身边,很多时候你要独立生活。要像保尔那样勇敢,勇敢地面对,勇敢地承受,勇敢地成长。

    妈妈还说,晶晶,毕业后待业这一年,算是一种磨砺,你要向保尔学习,越是困难的时候,越不要把时间花在怨天尤人上,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

    她不仅言传,更有身教。

    教学资源不比城里,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怎么才能教好这群山里娃?李芳心心念念于此,没少动脑子、想办法:

    她的办公桌上,有一摞贴纸很是抢眼,红的、绿的、黄的、蓝的,是一颗颗彩色的星星。这是李芳改作业时常用的“神器”。她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用不同颜色的星星表达赞许或督促。每到发作业时,孩子们最先做的事,就是看看李老师今天送给自己一颗什么样的星星。星星集多了,可以从老师手里换小文具,还能换糖吃。

    让学生挑错,是她上课常用的招数。生字学过一段时间后,她都会带着学生从头复习,故意写错几个字,让学生在黑板上辨认,从挑错中加深印象。她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校外,把铅笔橡皮和写有问题的小纸条藏在草丛中,回答正确的孩子就能拿到奖品。

    她发明了唱读课文,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全班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她建了一个微信群,随时和家长交流,这一段谁进步了,谁表现得不太好,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她的一生,就是在攀登责任的阶梯。

    她改作业特别认真,经常把学生叫到身边辅导功课。讲就讲吧,还一遍又一遍,直到学生真懂了、真会了,用自己的话描述正确了,她才“放行”。

    她老是说,中国人得写好中国字。哪个学生字写得不好,她就用柔柔的声音反复“敲打”。不光跟学生说,还会跟家长“念叨”,在微信里、在校门口接送见面时……保准再忙的家长也忘不了。

    她对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爱。“爱生如子”,她当之无愧。

    “城里不缺好老师,这里缺”

    不走进李芳的世界,就不会了解,用一生为“扎根基层”作注,是怎样一种状态。

    不走进山乡教师这个群体,也不会了解,这些“一身土味儿的灵魂工程师”是怎样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

    1986年7月23日,17岁的李芳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自愿报考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愿意到边、偏、远、穷山区任教,一定服从组织分配。”

    在学校就读的3年,她越来越体会到,这句承诺的分量有多重!

    原信阳师范学校,即现在的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03年,是全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

    “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百年校训,不光教给她为师的素养,更塑造着她做人的品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是按全才理念培养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都要学习;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弹琴舞蹈,都要训练,用现在的话说,是“含金量”颇高的一代人。

    入学成绩远超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的她,每天在教室、琴房、体育场苦练各项基本功,宛如一尾灵动的鱼,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上课认真学,下课爱提问,她对学习的执着,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同学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当年的语文基础知识课老师熊可书,至今仍保留着一张30年前的成绩册。这张发黄的纸片上写着:李芳,18分(最高分20分),期中考试为91分,期末考试为92分,排在全班第4名。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很幸运的事。

    当年教政治课的袁守格,是她最喜欢的老师之一。这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先是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再又放弃了安家省城的机会,来到相对偏远落后的信阳,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染霜,一教就是30多年。

    香樟旁、星空下,师生间有过几次类似的对话:

    “老师,留在大城市,发展机会不是更多吗?”

    深山里长大的孩子,对山外的天地,显然有着更浓烈的探知欲。

    “你说的这个发展,对个人来说的确如此。”

    “但是对你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对于一个个需要你来开启世界的学生来说,并不总是如此。”

    “老师的使命和天职,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无论是早已退休的袁守格,还是依然坚守讲台的熊可书,这是他们共同的认知,更是毕生的实践。

    时光流逝中,基因在传承,传统在赓续。

    ……

    那是一张她在校园留下的剪影:身着黄衫白裤的少女,轻倚着香樟树。清秀的面庞上,眉梢眼角微带笑意,透出些许对未来的期待、自信、坚毅。

    1989年9月,20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董家河乡黄龙寺中学,掀开了29年执教乡村学校的第一页。

    黄龙寺中学地处大别山腹地,翻过一座山头,就是湖北地界。

    她来的时候,这里仅有一条长10公里、宽不足2米的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是董家河镇最偏僻的一所学校。

    当地人爱这样调侃:董家河离浉河区15公里,温度低3℃;黄龙寺离董家河15公里,温度再低上3℃。

    山里没有电,到了晚上,只能点个小煤油灯备课、改作业;

    不通班车,出行只能靠走路或骑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蚊虫成群,敏感体质的她,常常被咬出一个又一个大红疙瘩,又痒又痛;

    学校缺教师,一个人就得包揽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

    上班头一个月,她去二姐家串门,说话间,脸上总是挂着开心幸福的笑。

    “芳啊,都说你们学校条件不咋好,你看你都瘦了。”二姐有些担心。

    “谁说的?我们学校有山有水,特别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很好,对老师特别看重!学校院子里还有三棵桂花树,校园里甜香甜香的,特别好!”

    满满的爱,把苦酿成了甜。

    在黄龙寺中学任教一年后,她被调到董家河乡中心小学,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2000年的时候,中心小学更名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2004年,丈夫代业明工作调到了谭家河,女儿代雨辰也考进了平桥区的初中,一家三口开始了“三地分居”的日子,周一到周五各自忙碌,周末才聚到一起。

    像极了生命力顽强的映山红,一旦扎根就咬定青山,坚守着,绽放着,给大地带去无尽生机——

    29年来,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董家河镇,没有离开过乡村学校的讲台,没有离开过山娃们,直至春蚕丝尽,烛泪始干。

    29年来,平时住学校宿舍,周末才能见到亲爱的家人,这样的日子她已经过了整整14年,5000多天。

    外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名资格老、表现好的公办老师,她毫不费力就能调到市区,“这些年机会不下十次”。

    浉河区教体局推出了选调回城举措,在农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可以参加选调考试,同时按照在基层教学的年份,一年积0.5分或1分。达到一定的分数,就能调到城市学校工作。去年,区里回城的农村老师,平均工作年限为7.8年。而她29年的工龄,几乎是这个数字的4倍!

    家人、亲戚、同学都不理解,各种话都说尽了:

    “多分点时间给家里人吧,当好陪读,女儿上高中学习多紧张。”

    “在这待到退休,还能待出个金牌来?”很多时候她只是笑笑:

    “山里老师本来就少,我走了,谁带那些孩子?”

    “城市不缺好老师,这里缺。”

    “董家河人熟、地熟,感情深。每天看到山里娃儿的笑脸,我很开心。”

    李芳在信师的同学聚会时,经常谈到现在一些师范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不从教”。乡村教师数量少、年龄大、素质偏低、流失严重,让老师范生们颇为忧心。

    “给山里娃留住更多的好老师,我们有一点就做一点。”她总爱这样结束讨论。

    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班里的文艺委员对这份职业,感情不仅没有变淡,还越来越醇厚了。

    在绿之风,每一个来学校实习的老师都愿意拜她为师,因为她特别耐心,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克服心理障碍、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怎么管理班级等等。

    去年刚来上班的陈静老师,不会带一年级新生,有时候学生吵吵闹闹“弹压不住”,她就嫌自己笨,坐那儿生闷气。

    李芳一看新老师的脸儿就知道咋回事。“不要急着讲课,要先搞好行为习惯教育。”她亲切地说,把培养行为习惯的“秘诀”手把手地传授过去。

    知道她有能力,遇到难题,校长都会习惯性地找她商量。

    去年,她接手了二年级三班的语文课,兼任副班主任。这个原本是同年级成绩最弱的班,不到一年,成了全校的尖子班。

    二三班的班主任罗银森,也是她带的徒弟。俩人一块儿共事,学习上、管理班级上,怎么建立班规,怎么多树榜样,她倾心地教,他认真地学。

    在几个“90后”同事那里,她有个外号:李妈妈。说起李妈妈,年轻老师们个个有话说:

    李妈妈是个“热心肠”。

    绿之风有很多老师,家都不在镇上,他们有来自市区的,还有不少外县的。周五下午回家,周一一早上班,是大家普遍的生活状态。为了让他们周一上班从容些,她总是自己开车,接上好几个同事,一起去学校。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去年调到学校的杜丹丹,为了赶上班车,不耽误7点半升国旗,第一个周一五点半就起床了。

    一到学校,气喘吁吁的她就接到了李芳的邀请:坐我的车,周一我接你来学校。这样一来,新老师可以节省一个小时,并不顺路的李芳至少得提前20分钟出门。

    她的车经常是满员状态。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都说有了李妈妈,下雨不用怕路堵,下雪不用怕路滑。

    李妈妈还是位“供应商”。

    工作日里,很多老师都住在董家河镇教师公寓楼,两个人一间房,她也在这里住。几年里,她给宿舍添置了电视、冰柜,不大的房间满满当当,却也整洁温馨。

    周一早上,她总是随车装一堆水果、肉、速冻食品等,搁到冰柜里。一到周末就把钥匙交给同事,让不回家的老师到她房间做饭、看电视,改善生活。

    她喜欢花,更喜欢养花,在宿舍摆了一溜儿多肉植物。每天早上搬上窗台,下午出门前再搬回房间,她乐此不疲,照顾得很是精心。

    别人养的大多一丢丢,她养的却个个碗口大。小姑娘们养不好就去找她讨教,每次都不会失望。

    李妈妈更是大家的“大后勤”。

    去年寒假前几天,信阳突降暴雪,气温骤降。几位家在外县的年轻老师赶不回家,她把自己的棉袄全部拿来,送给他们御寒。

    一桩桩、一件件,一点一滴,事情再小不过,但对于同事,特别是新老师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是莫大的温暖与感动!

    “李妈妈”——“90后”们跟她的女儿差不多大,这一声她们喊得发自内心,再亲昵不过了!慢慢地,这个称呼叫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老师的家人朋友也都知道。

    面对大家的感谢,她总是笑笑,“不值啥”“举手之劳嘛”。

    她的同学、挚友姜素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李芳身上,不仅有山乡女子的懂事体贴、会照顾人,更有资深老师对教师职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她有一次在微信里跟好朋友聊的那样:

    “年轻老师是山区学校的希望。年轻老师们尊敬我,其实他们愿意到逛不着商场、吃不到大餐的山沟来,我更敬重他们,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从绿之风希望小学驱车,一路向西行驶20多分钟,就是当年她教书的地方,如今的黄龙寺小学。

    山路蜿蜒,早年的泥土路早已被水泥路代替。路两边,茶树畦畦,粉墙黛瓦,山顶白色的水雾,与云层厚厚的天融为一体。

    站在学校门口,眼前一亮!

    硬化地面干干净净,图书室、乒乓球台、宿舍楼一派崭新,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读英语;

    放了学,几名老师有说有笑组织烧烤,住校的孩子们则排着队吃饭、洗碗。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和想象中的深山学校大不一样。

    黄龙寺学校14名老师里,12个人都是“90后”。35岁的校长朱阳阳,在学校里已经算年龄上的“第一梯队”。

    说起李芳,他一连用了三个“特别理解”:“我特别理解她牺牲前以身挡车的举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每个好老师都会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把学生放在自己前面。”

    “我特别理解她坚守山村学校29年的举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看着建起来、长起来的,投入多少,就有多少深情。”

    “我特别理解她对年轻老师爱护与鼓励的举动。山里娃们能不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看他们了。作为前辈、长辈,她想让他们留下,留得更好。”

    周一到周五留在学校,周末返家,这样的日子朱阳阳也过了好几年。山路不好走,去年冬天下大雪,他陪一位男老师到市里打结婚证,下山到镇上,一步一滑,足足走了4个小时。

    “平时照顾孩子都推给了媳妇儿,我很能体会师姐的那种心情。况且她是妈妈,她比我对家庭的愧疚更多,更重。”

    朱阳阳还记得,出事前一个星期,她打来的那个电话。

    “阳阳,下学期老师紧张不?紧张了你就说,我申请一下,带几个骨干老师去支教呀。”

    正是桂子飘香的季节。

    校园里,三棵桂花树依然吐绿绽芳。微风拂过,那个正值桃李年华、在树下捡拾桂花的女子,人们仿佛还能看到她那娇俏的身影,依稀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

    如今,黄龙寺小学的“90后”老师们,像20年前的她那样,穿梭在校园里、山水间,面容欢快,身姿轻盈。

    一枝红杜鹃,点燃了满山映山红,熠熠夺目,如火如荼!

    大别山的女儿,对党的感情很纯很深李芳的微信昵称是“繁星点点”。翻开她的朋友圈,有一条内容点赞最多。

    那是4月21日,董家河镇中心校党总支组织党员参加徒步大会。不爱运动的李芳积极报了名,12.6公里的小马拉松,她坚持走完了全程。

    她写道:“破了自己的纪录!”配上小企鹅蹦蹦跳跳的表情,发到了朋友圈。

    代业明清楚地记得,妻子那天早上出门时的样子:

    乌黑的头发别在耳后,越发衬出她白皙朴实的面庞清丽动人。一身运动装显得活力十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上十岁。

    诸如此类的活动通常都放在假期举行,但代业明从来都很支持妻子参加。他知道,李芳骨子里信仰坚定,这是她充沛活力的来源。

    四望山、老君洞,李芳小的时候,就经常来这里玩耍闲坐。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大别山精神、红色老区,在大山女儿幼小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信师读书时,她提交的第一份入党志愿申请书上,娟秀的字体清晰可见。

    那个年代,像她那样申请六七次才入党很是寻常。红色的基因再加上文化的熏陶,她对党的感情有着特殊的纯与深。

    1988年3月,李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隔整整20年,她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中心校校长杜明良,对李芳印象深刻。凡是支部举行的党员集体活动,每次都能看到李芳的身影。

    农村党员党费收缴难,在几年前是个普遍现象。然而绿之风希望小学党支部的党费总是缴得最快、最全。每年李芳都是第一个到支部缴,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去年年底,绿之风希望小学党支部举行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体学习活动。李芳的发言,被很多年轻老师记在了本上:

    “新时代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的理解就是坚定跟党走,干好党和人民交代的工作。”

    “作为老党员,我更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学在前、想在前、干在前,平常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帮助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尽快适应环境、提高能力,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她却甘之如饴。她总是主动给年轻人“当老师”,在绿之风希望小学,她5年就带出了20多名“教师学生”。

    翻开她的档案,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位大家交口称赞的好老师,获得的市(区)级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荣誉,都是2010年之前的。近8年来她没有接受过任何荣誉和表彰。殉职前,仍然是一名中小学一级教师,这是小学教师的“起步”职称。

    王斌心里很清楚这其中的故事。不过有时,领导和下属之间也会开开玩笑:

    “你的职称早该晋一晋咯,升一级工资能多拿好些钱!”

    “总把荣誉让出去,你就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我考虑呀,多几个高级教师我更有面子。”

    这是校长的打趣。

    跟校长同龄的资深教师笑着这样回应:“钱嘛,多了多花,少了少花。”

    “荣誉给我还是给年轻伢,都是绿之风的,你都一样有面子。”

    “我再干几年就退休了,年轻人更需要荣誉和职称去激励。”

    听她的课时,老师们注意到,她喜欢“加料”。

    她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课堂上每每念到党、祖国、人民这些词语时,她都满怀深情、反复吟诵。她也会随着课文,再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

    “下课了,放学了,李老师经常和我们谈天说地。她讲得最多的,就是家乡四望山的革命故事,还有大别山的红色历史。”

    “有一句话她反复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能忘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她的学生说。

    爱党、爱国、爱家乡,她想让山娃们记住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我们要让‘四个自信’进课堂,特别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她在自己的教学总结上写下了这段话。

    “李芳?就是那个带病坚持学习的老师吧?”时隔近3年,提到信阳乡村教师李芳,河南师范大学仍有不少人记得她。

    2015年11月,她参加了在河师大举行的业务培训。当时,饱受甲状腺结节的困扰,她身体比较虚弱,动作幅度稍大些就微微地喘,有时还会发热。但是她不想放弃这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带病坚持到培训结束。

    结业的时候,这位“病人”还主持了一场联欢会,让每个人都总结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在她的组织下,联欢会很成功,气氛很好。

    这让她很兴奋,回来后她跟王斌说,自己得到了培训老师的表扬,给乡村教师争了光。在她屈指可数的“自我表扬”中,这算很高调的一次。

    学在前、想在前、干在前,这是一名人民教师的道德良心和职业操守。

    吃苦在前、担当在前,这,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忠诚与初心!

    想念她不仅是因为她不在了,更是因为她很美很善很暖

    “不笑不说话”“爱美爱生活”“心胸开阔”“总是轻声慢语”“会照顾人”“大度不计较”……

    把身边人对她的印象提纯出来,能得到这样两个词:如水,似茶。

    包容淳朴、大气无争,以超越一般人的胸襟和气度,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柔如水般的滋养。

    别具灵气、不焦不躁,让生活磨砺凝聚的人生精华变成一茗香茶,慢啜细饮间为人们回馈甘甜。

    “想念她,不仅是因为她不在了,更是因为她真的很美、很善、很暖。”人们提到她时,这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人们都说,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更容易懂得感恩。

    她就是这样,用乐观开朗,将苦难磨砺成一粒粒珍珠,在岁月的淘漉中散发出温润的光。

    1982年9月,她考入董家河乡中学就读。那时候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山村人家基本上都一样清贫,女孩子能进入初中读书已很不易。

    14岁那年,家里遭遇重大变故,她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支柱倒了,母亲带着9个子女,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好在,她当民办教师的小哥支持妹妹继续求学,资助她读完了初中。在接济中度日的辛酸,她尝了不少。大山的女儿暗下决心,要继续上下去,要用好成绩说话。初中三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尽管中考分数足以上一所重点高中,但是报考时,她还是选择了师范院校,她想尽自己的能力,早点给哥嫂减轻负担。

    她的善良,是一种天性,更是苦难中开出的花朵。她不忍心看到谁生病了、遭难了,总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多为别人驱散一点阴霾,带来一点欢笑。

    在信阳师范学校就读时,入校第一年,国庆节放假,家住附近的同学都准备回家。来自新县的汪敬荣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为不能回家看父母难过。

    她一见此景,就把汪敬荣拉到了跟学校一墙之隔的二姐家,一起过节。此后每到周末,她就分批带同学去二姐家玩,改善伙食,热闹热闹。3年里,班上同学几乎都去过她二姐家。

    “她那么早就失去了父亲,没人比她更懂得孤独的滋味。但她总是帮别人忘记孤独。”汪敬荣感慨地说。

    班上有位男同学得了急性肾炎,他的家人在偏远农村,赶不及来照顾。在她的安排下,同学们轮流到医院当陪护。

    在这以后的两个月里,她奔波在学校、医院、二姐家这三点之间,还请二姐帮忙,炖好了少盐的鸡汤、排骨汤送到医院。

    前几年在微信群里,这位同学还念念不忘,“李芳对我有恩啊”。一句话,让大家心里都暖了起来亮了起来。

    班里同学大多家庭比较贫困,有的男生饭量大,饭票不够用,她常常把自己省下来的饭票送给他们。

    在给同学的毕业留言册上,她半开玩笑地写道——出生年月:春夏都拥有,家庭地址:深山老林。开朗活泼的性格一览无余。

    在老师同学眼中,她既是善良的化身,又是快乐的天使。她心中有阳光,无论走到哪里,带来的都是明媚一片。

    她是一位好同学、好同事,也是一位好妻子、好妈妈。

    有两个人,记者始终不忍触碰,那就是她的丈夫代业明和女儿代雨辰。

    没有人能体会,最亲的人离去了,他们心中埋下的苦痛和暗自吞咽的孤独。

    但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一个妻子的大快乐与小烦恼,一位母亲喜欢什么、盼望什么。

    代业明语气很轻,轻得仿佛怕吵醒了黑白照片里的妻子。他面前,摊了一桌子相册、照片。

    “这是我们去北京旅行结婚的记录,足足一本,有几十张。”代业明一张张翻看着。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都留下了新婚夫妻的俪影。照片里,她无一例外,依偎在比自己高一头的丈夫身边,浅笑嫣然,幸福甜蜜。

    他说,当年自己对李芳,是“一见钟情”。

    1989年的一天,在黄龙寺小学教书的她下课后,在宿舍里见到了介绍人和代业明。

    对上视线的那一刻,代业明就喜欢上了她。这个漂亮、开朗的女孩,就是自己想找的那种对象。

    碍于有人在场,代业明没有多说,只是临走时借走了一本《青春之歌》。“其实这本书我早就看过,当时就是想借还书再见到她。”

    很快,两个年轻人有了单独相处的第二次见面,就有了小伙子真情的表白:

    “我挺喜欢你的,想跟你处对象,你……”“嗯。”声音细小,一脸羞涩。

    代业明家兄弟姐妹9人,他是唯一的男孩。妻子的一言一行,自然是姑姐妹们眼中的焦点,相处起来谈何容易!

    “她们想不到,这个女娃这么温柔、善良、单纯。我这八个姐妹很快就接纳她了,还亲昵地叫她‘开心果’‘傻老五’。”回忆往事,代业明口气中仍然带着怜爱和自豪。

    在董家河镇,她一下了班就去看公公,最多隔一天。每次去,都没有空过手,总是带着老人爱吃的东西,糍粑、猪蹄、绿豆糕等。公公家的邻居经常羡慕地说:儿媳妇又来看了,代老头真有福气!

    3年前,老人突然瘫痪了。正值暑假,李芳就把他接到市区的家里,尽心照顾。有一天,老人说想吃馄饨,她多处打听,最后从二姐那儿问出了卖家地址,来回跑了十几公里。吃着儿媳妇买来的馄饨,老人流眼泪了。一个月后,老人要回董家河镇,上车前说,芳啊,春节你们来接我,我还想回来住。

    代业明的三姐家庭连遭不幸,丈夫、儿子先后离世。每年李芳都为三姐张罗生日,叫上全家人,陪着她一起过。今年三姐生日前,李芳逛了一下午,给她挑了三件衣服。卖衣服的老板说,我头回见弟媳给姑姐买衣服的,给你打折!

    这么多年,几十口的大家庭这么和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这个“黏合剂”。她爱玩、爱旅游。每次只要出去,会给每家带礼物,吃的、玩的,大人的、孩子的,她都会一一考虑到。晚辈考学啦、工作啦,也都习惯了先给她打个电话,听听她的意见。每年的端午、中秋,一大家子往往都在她家聚,夫妻俩忙前忙后,给二三十人拾掇可口的饭菜。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一家三口,脾气最好的就数她。要说起她的缺点,丈夫和女儿意见一致,那就是“有时候好过头了”。

    每年的同学聚会,她都是发起人,接同学、定地点,跑前跑后。家在郊区住的同学,只要打个电话想让她接,她都是有求必应。看到妈妈忙碌的样子,女儿难免心疼,有时还会说几句埋怨的话。她听了只是笑笑,最多说一句,“别人说不定有自己的难处呢”,照接不误。

    结婚20多年,家里的开支基本上都是代业明付,他从来不知道妻子每个月拿多少工资。看到妻子从家到学校搭车太辛苦,2009年的时候,他提出买辆车。一开始妻子是反对的,说家里就攒了这点钱。但这回,代业明没听她的,坚持买来了车给妻子代步。

    这个老实内向的男人始终认为,自己的钱给老婆孩子花,天经地义。至于妻子的钱,接济接济亲戚,买些喜欢的小首饰,给学生买买小东西啥的,全由她自己做主。

    毕竟,她就是自己的小妹妹么!

    结婚28年,除了头两年磨合期闹点别扭,剩下的时间,两个人几乎没有吵过架。回看这段人生,代业明想起的都是妻子的可爱。

    “她爱跟我撒娇,周末都是她和女儿睡懒觉,我锻炼了身体买回来早餐。要是哪天我想偷懒,她就会跳下床掀我的被子。”

    “她周末回来,偶尔也会说一些不开心的小事。一开始我总是着急,担心她吃亏。时间长了也习惯了,反正她很快就丢到脑后了。”

    “有她在,家里就充满笑声。我经常开玩笑说她,你除了漂亮点还有啥,这么傻,也就我要你。”

    “我跟她只为两件事生气,一个是想让她回城,再一个是催她看病。”

    代业明发现,每到9月份开学那几天,听到有认识的老师调走了,妻子的情绪也会有些低落。

    “真到了商量这个事,她又总是说,不动了,再过几年等我退休了,好好陪你们爷俩。”“次数多了,我也妥协了。”

    但看病这件事,代业明却始终不能妥协。李芳胆小、怕疼,担心落伤疤,总是推托着不去医院做手术。劝一次、两次、三次,甲状腺结节越来越严重,代业明真急了!

    那天是周末,一家三口难得团聚的时间。吃饭时,妻子大概是不舒服,摸了摸脖子。第二次摸的时候,丈夫忍不住了:

    “说吧!到底啥时候去看?”

    “到暑假吧?就暑假,好不好?”

    “你就是想拖时间是吧?不行,必须马上去医院。”

    她求助地望着女儿。女儿不接茬,推说去厨房热汤。

    汤还没端回餐桌上,就听到爸爸给二姨打电话的声音:

    “你妹妹我是管不了了,你来管!”

    当天晚上,她就被丈夫、女儿、姐姐“哄”进车里,送到了医院。

    做完手术,醒了没一会儿,脑子还不是完全清楚的她,有点迷糊地问,脖子上的伤疤长不长?会不会吓着学生?

    出院后休息了几天,她系条丝巾就去上班了。别人看着她很正常,其实她那时候身体虚得很,动不动就满身大汗,有时候粉笔都握不住。

    前年,父亲不在了,去世时98岁。代业明几乎没有掉泪,因为老人走得很安详。

    可是这三个多月来,每分每秒,时时刻刻,妻子的身影都在自己眼前晃动,真的是肝肠寸断!

    有一次,他在梦里梦到她,问出了那句扎心的话:

    “芳,你平时看见个小狗都害怕,扎个针都吓得死死抱住我,那一刻,你不疼吗?”

    “我疼了,孩子们就不疼了。”梦里,妻子仍然温婉地笑着。她也流泪了,看着自己的目光,有太多的不舍。

    他总是回想起每个周一,妻子站在门口跟自己告别的模样。

    “我去上班啦,你路上慢点。”嗓音柔柔的。左手习惯性地拨拨前额的头发,指间划过一道亮色。

    看到那只戒指,代业明心里一阵温暖,那是他送给妻子的第一件礼物。一千多块钱,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

    去年妻子过48岁生日,因为是本命年,代业明封了一个四千块钱的红包给她。当时她笑着说,你这标准提上去可就下不来了啊,后年咱俩结婚30年,你说咋办?

    “那天我没告诉她。其实我早就计划好了,结婚30年的礼物就是带她重游北京,她爱笑爱美,爱拍照片,想补拍婚纱照,我们拍个够!”

    尾声

    这两年,黄龙寺小学的形势越来越好。

    国培、省培,山村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一点不比城里少;校园里建起了“蒲公英图书室”,氤氲书香充盈着师生的精神世界。

    前一段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老师们倍感振奋!

    怎么不负习总书记的嘱托,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正如朱阳阳所说,要像李芳师姐那样,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正如杜明良所说,要让一线老师流动起来,给他们更多成长的机会,进步的空间。

    正如殷世明所说,要把更多的关注洒向偏远学校,让它们环境更漂亮、设备更先进、老师待遇更好。

    这,是李芳最想看到的发展,也是千万农村教师的心愿,更是无数山区人民的期盼!

    今年教师节时,老艺术家田华把“2018最美教师”奖杯,颁给了替她领奖的代业明。当着全国人民的面,田华落泪了。她哽咽着说:

    “我想用‘善行无疆、恪尽职守’这8个字来歌颂她。她走了,但是我为我们有这样一个伟大的舍弃自我的教师感到骄傲,为我们祖国的教育界感到骄傲!”

    3个多月过去了,人们对李芳的思念越发浓烈。

    在对她的纪念中,一种思考在向深处生长——为什么回溯她的一生,我们能感受到耀眼的光彩?

    国之重士是出彩,戍边保国是出彩。

    但李芳告诉我们,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只要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人生就能出彩。

    人人都出彩,何愁家不出彩,国不梦圆!

    ……

    中秋已至,秋凉迟迟未到。

    这是最适宜映山红生长的一个时节。大别山上的野杜鹃,尽情吸收泥土的滋养,为来年的热烈盛放积蓄力量。

    李芳,你这么喜欢映山红,你闻到那沁人肺腑的芬芳了吗?

    丈夫渐渐振作起来了,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每当被问起有没有困难,他都摆摆手,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啦!得让妻子走得安心。

    女儿越来越懂事了,她很快就要接过接力棒,延续妈妈对学生的关爱照顾。她还想尽快披上婚纱,让妈妈放心。

    李芳,你是最牵挂他们的人,你为他们的坚强欣慰欣喜吗?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里,竖起了一座“桃李芳华园”。园内的那座雕像上,老师款款而坐,孩子们手捧书本,偎在她身旁。

    2016级的学生王丹正向雕像敬礼。要像你那样好好工作,要像你那样对得起职业,很快,我就要成为你。

    李芳,你那么疼爱你的学生,你听到学妹的这番话了吗?

    明年这个时候,在董家河镇政府对面,将建起一座设施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越来越多的关爱,正洒向农村教师和山里娃们。孩子们将在有一体机的教室上课,在宽敞的足球场上奔跑,在明亮的图书室里徜徉。

    李芳,你那么热爱教师职业,你和山娃们一样,在憧憬幸福的明天吗?

    “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

    李芳!李芳——

    你带着微笑,一点点地隐没在绿水青山间。来年春夏之交,这里将继续上演更多映山红的故事。

    一簇簇、一枝枝、一树树!

    像红绸舞动,似朝霞燃烧。


文章关键词:岭上 开遍 映山红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