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29日电 题:万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双汇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年逾八十,仍亲自掌舵着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跨国公司,谈到企业发展时仍然浑身干劲。“双汇的发展得益于改革,成就于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双汇。”万隆说,改革开放40年,双汇还要再出发。
“把企业搞活,让工人有工资发”
双汇集团的前身是漯河肉联厂,企业改革前只有一条日屠宰500头的生产线、3000吨冷库和一个炼油坊,一年里有半年多时间“烟囱不冒烟”,企业资不抵债,濒临倒闭。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漯河肉联厂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在民主选举厂长中,万隆全票当选。
1968年就进厂工作的万隆,对厂子的家底再清楚不过。企业没活干,再亏损,职工的工资就没着落了。“每天起床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咋让烟囱冒烟。”万隆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企业搞活,让职工有活干、有工资发。为了维持厂子运转,他开展多种经营,杀猪、宰鸡、宰牛、宰兔、宰乳猪,只要企业不停产,万隆带领职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艰难起步的过程中,万隆就意识到了坚持改革、按市场规律办事的重要性。随着屠宰业逐渐放开,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避免国内市场的肉搏战,万隆决定把重心转向海外市场。1985年,漯河肉联厂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投资了55万元对分割肉车间及其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费尽周折,为企业争取到了50吨对外出口分割肉的资格,依靠品牌信誉和质量,打开了外贸市场。从此,万隆更加坚定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创新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让双汇做大做强”
双汇总部所在的河南漯河市,沙河、澧河在这里交汇穿城而过,1989年创建的“双汇”品牌就是由此得名。这个在当时极具新意的名称,也正是万隆改革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
20世纪90年代,一些企业对资本还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排斥的时候,万隆早已意识到资本的重要。因为十年前的一个雪夜,为了几十万元的贷款,万隆在银行行长家门口等到夜里11点半,当时双汇正进行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困难,“快过年了,没钱杀不成猪,没钱企业就没办法生存。”
这件事直接影响了万隆对资本的认识。抓住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机遇,万隆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本上下功夫,传统的“杀猪卖肉”插上了技术和资本的翅膀。1994年,双汇成立了当时全国肉类行业最大的合资公司,之后又引入外商投资,建立了30多家合资公司。1998年,双汇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肉类行业第一股,之后更是凭借股市资金快速壮大主业,从河南漯河走向了全国。
在万隆的带领下,双汇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肉联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加工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引进冷鲜肉,改变中国几千年“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一杆秤卖肉”的落后方式,生产安全放心肉,结束中国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目前,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成30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年产销肉类产品400万吨,拥有100多万个销售终端,年销售收入500多亿元,品牌价值606亿元,连续20多年保持肉类行业第一的位置。
万隆说,双汇从起步到现在,所有的发展成果都是因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进行改革的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竞争力,在双汇30多年的发展中我对此深有体会,改革开放让双汇做大做强。”
“利用改革机遇,把国际化产业做好”
2013年,万隆做出了一个震惊全球市场的决定,双汇国际斥资71亿美元,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从此改变了世界猪肉行业的格局,创造了中美历史上最大的跨国并购案,成为中国肉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海外并购只是双汇走出去的第一步,走得出还要站得稳,经营好、管理好、效益好才是跨国经营的目的,这对双汇来说仍是一个考验。”万隆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万隆构建了全球化管控体系,实行国际化经营、本土化管理,美国人管美国的企业,欧洲人管欧洲的企业。同时向全球所属公司输出管理文化和机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及时的信息跟踪,虽然远隔太平洋,通过信息化,总部对每个公司每天的运行状况和经营效益都了如指掌。
2014年,万隆并购后一年时间内,整合中美欧100多家所属公司,组成万洲国际在香港上市,2016年万洲国际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512亿元,进入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为大蓝筹。
万隆说:“我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我有深刻体会,今天双汇已经走向国际,我们要继续利用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机遇,把国际化产业做好,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让全世界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记者 宋晓东)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表达了摆脱屈辱外交的决心和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万隆会议上体现出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掀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历史性的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