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豫事 > 正文

双11 河南“社火淘宝村”每天超1万件快递发全国

2018年11月07日07:36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5034

霍庄村成为知名度颇高的“淘宝村”

  河南商报记者 赵墨波/摄 

  一年一度的“双11”前夕,买买买的血拼气息扑面而来。当你正“节衣缩食”,为秒杀中意的宝贝做准备之时,卖家们早已撸起袖子,抓紧赶工,等待狂欢的降临。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探访素有“社火淘宝村”之称的霍庄村,旺季来临的时节,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忙碌的氛围中。来自各地的电话响个不停、订单不断、快递小哥忙里忙外……

  一个中原大地上的普通农村,如何逆袭成为“社火电商巨头”?河南商报记者带你了解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

  河南商报记者 弯文奎 见习记者 刘远怀

  从许昌市区驾车往西北走20多公里,便来到霍庄村。临近“双11”,霍庄村一派繁忙的景象。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眼下进入社火产品销售的旺季,再加上‘双11’的热度,村民忙得热火朝天。”

  每天从这个村子里销往全国各地的货物达到10000余件,实现电商年营业额2亿元。霍军政说,霍庄村生产的社火道具,通过电商平台以及各分销商的销售,霸占了长江以北60%以上的市场。因为这个原因,2016年,霍庄村被阿里巴巴评为“淘宝村”。

  探访 

  不少村民家门口挂着

  “淘宝商户”的牌子

  一走进霍庄村,“淘宝商户”四个红色的大字就映入眼帘。在霍庄村,它是最常见的标识,也是众人眼里的“明星”,不少人家门口挂着“淘宝商户”的牌子。

  村里最南面,隔着水泥路就是一家影视戏剧用品店,“淘宝商户”的编号为179号,还未进门,便听见店内谈生意的声音。

  “你要300件可以便宜一点。”女店主霍瑞婷正在用普通话同外地客商谈生意,而在她后面的货架上,放满戏具、社火产品,从戏服到长髯,从花灯到大鼓,再从舞狮、舞龙到美猴王头上的翎子,琳琅满目。

  霍军政告诉河南商报记者,179号这家店可以说是整个霍庄村产品门类最齐全的,“这儿既能批发,又能零售。外地过来采购的人,都会先到这儿来看看。”

  而在该店内部的两台电脑前,一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叫霍家成,是霍瑞婷的儿子,今年刚刚大学毕业。

  “每天平均下来就是二三十单、两三千块的营业额,主要是在淘宝平台上进行的。等到冬天旺季的时候订单会更多,最多的时候能上万。”霍家成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据了解,早在2012年,该戏具用品店就已经开始了网店运营,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霍庄村规模较大、种类较全的店铺,不仅拥有规模较大的销售网络,还有自己的生产工厂。

  在霍庄村,像霍瑞婷家这样的家庭店铺还有很多。

  “家家户户都是家庭小作坊,证件都齐全,都在家里忙着制作或者销售,平时街上都看不到人,也基本上没闲人。”霍瑞婷说。

  产业  小商户带动快递业  平均一天走上万件

  霍庄村社火戏剧道具的迅速崛起,也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每天下午4点一过,霍灿鹏就会忙碌起来,开着新购进的小货车,穿梭在村里的各个街道。

  霍灿鹏在家做起快递行业,在他看来,这个行业还能解决一家人的开销。

  车往路边一停,他下车径直走向商户的客厅,还没等说话,就有人把要发的快递递给了他,一切轻车熟路。

  验货、清点、称重、装车,不到十分钟,他就完成了一家商户十几个快递的收货工作。根据商户的指定,当天晚上,这些快递就会被送往许昌市区,然后发往全国各地。

  像霍灿鹏一样,在村里经营快递行业的还有28岁的霍东许。

  前年开始,霍东许在村里代理了一家物流品牌和一家快递品牌。地点设在自己家里,本来露天的院子,已经全部搭上了棚子。

  “有时候货实在是太多,当天走不完就会积压,为了防雨就搭了这个棚子。”霍东许说。

  对于每天的快递单量,他则很有信心,“最多的一天走了两车,车就是那种4.2米长的厢式货车。”

  每到下午,家门口就成了左邻右舍光顾的地方,当天采访,河南商报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忙着给来取快递的乡亲们找快递。

  霍军政介绍,商户们当天的订单就通过这些快递车发往全国各地,平均一天能走一万多件。

  缘由  背道具去外地推销  霍庄社火道具逐渐闯出名头

  村子能发展成目前这般模样,村里人认为有偶然也有必然。

  说起村里社火戏剧加工产业的兴盛,霍军政表示这中间还有一段故事,“听老一辈讲,古时有一个戏班子的人在我们村待过一段时间,就有村民学会了做戏服、社火这些手艺,开始做了。”

  传统的手艺,从那时起,便与霍庄村结下了缘分。今年81岁的霍国庆老人,年轻时就在戏班子里“拉弦子”,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自打他小时候记事开始,村里就有人在做与戏具相关的东西。

  霍国庆回忆道:“以前干这的人比较少,都是跟着戏班子干。戏班子需要啥道具了就给他们做一做,东西坏了给他们修一修,就像唱戏的戴的胡子,坏了就是俺村里的人修。”

  传统的生产方式加上传统的销售模式,霍庄村的戏剧道具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老百姓越来越富裕,逢年过节都要舞狮子、耍龙灯、闹社火,市场才逐渐扩大。

  随着市场的扩大,霍庄村村民纷纷抓住商机,开始动手制作舞狮、舞龙、旱船、毛驴道具等往外销售。

  “那时都是过年的时候,背上两对自己做的‘狮子’去外地推销,辛苦得很。”霍庄村制作舞狮的陈俊甫说,推销很累,但也就在那时,霍庄社火道具在市场上开始逐渐闯出名头。然而那时名气虽然出来了,但产品还远远没到称霸市场的地步。

霍庄村村民制作的舞狮道具

  河南商报记者 赵墨波/摄 

  河南商报记者 弯文奎 

  见习记者 刘远怀

  霍庄村生意真正做大,是在村里的年轻人将产品“触网”以后。2012年,村里几名在外地上学的年轻人,抱着尝试的态度在互联网平台上开了网店,专门售卖社火、戏剧道具等相关产品。如今,产品通过手机、电脑销往全世界。

  尝到甜头的霍庄村人,如今也越玩越“花”,和国际货运公司合作、申报非遗项目、牵手影视城,曾经热播的《霍元甲》等影视剧中有不少道具就出自霍庄村。

  现状 

  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

  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生产,也是霍庄村正在经历着的变化。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霍庄村的社火戏剧文化,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村民收入以社火、戏剧道具加工为主,现有戏剧道具加工户300多家,社火道具加工户100多家,有大型社火道具生产企业3家,从事社火、戏剧道具加工户数占全村的80%。

  2012年,村里几名年轻人抱着尝试的态度在互联网平台上开了网店,为村子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姚永恒是霍庄村第一批做电商的年轻人之一。他说,刚接触线上平台,期待中的销量爆发式增长并没有出现。“刚开始店铺等级低,客源也不多,规模还不如线下,不过一直在慢慢增长。”姚永恒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转折发生在2014年,随着店铺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不断积累,姚永恒的线上生意越来越好,产品的销售也越来越侧重于线上平台。姚永恒说:“就在那一年,村里许多人看电商能挣钱,就都开始做电商了。”

  霍军政介绍说,“村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

  上世纪80年代,村民霍随军跟着村里的手艺人学习过舞狮道具制作手艺,但因为那时市场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他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

  2017年,在村办集体工厂上班的霍随军,看到村民们纷纷开始从事社火、戏剧道具等相关产业,便决定辞职创业。

  “那时候(上世纪80年代)不兴淘宝,做舞狮道具很长时间都是淡季,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卖得多一点。现在有了淘宝,不愁销路了,一年四季都是旺季。”霍随军说。

  因为有制作技术基础,他对于制作舞狮道具驾轻就熟。“舞狮道具的制作,最主要的是狮头,几乎占工时的一半。”霍随军表示,他做的狮头主要以玻璃钢材料作为支撑骨架,再辅以艳丽的色彩和柔软的内衬,经多步工序制作而成。除了狮头,完整的舞狮道具还包括狮皮、狮褂等,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特别的设计。

  畅销  《武媚娘传奇》中不少道具出自霍庄村

  与霍随军相比,村民陈俊甫做的舞狮道具相对多一点,是霍庄村制作舞狮道具商户规模较大的一家。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陈俊甫在制作舞狮道具之余,也会用短视频记录下自己的工作历程。在他的短视频账号的作品栏里,全是五彩斑斓的狮子,十分喜庆。“有人看了我做舞狮道具的视频,就联系我说要买,这就多了一个销路。”

  靠着做舞狮道具,他家里盖起了三层楼房,除一层自住外,二层和三层都被当成了生产和储存舞狮道具的地方,院子里也摆满了包装完毕、即将发货的舞狮道具。

  自从电商发展后,陈俊甫就一心扑在产品的生产上,几乎不再过问销售,“销售工作由我28岁的儿子来负责,我玩电脑不中了,没这精力,我主要做产品。”陈俊甫说。对于电商平台上的销量,陈俊甫很满意。“现在产品上了网,不再有之前的淡季旺季之分,四季都有人买。”

  霍军政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早年也生产社火道具,还经常外出推销产品,“在横店影城,通过专业人士介绍,把产品推出去,感觉东西可以,另外价位比较合理,产品质量有保证,用的人就越来越多。”

  霍军政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拍摄电影《霍元甲》时,“里边有一处唱戏的剧情,戏台上的戏服、头饰等道具都是我们霍庄村生产的。”霍军政说,2015年热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不少角色佩戴的头饰就出自霍庄村,有些还是通过网店销售出去的。

  模式  电商扶贫帮助村民再就业  加快贫困户“摘帽”

  社火、戏剧道具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为此,村里搞起了电商扶贫。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村委会鼓励50岁左右有劳动能力的人再就业,并选取村里的经营大户,给提供工作岗位,或者让村里懂销售的村民销售他们制作的产品。

  70多岁的村民霍秉森就是最好的代表,作为村里的贫困五保户,他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没有再就业之前,只能靠着政府的补贴来维持生活。

  被选作扶贫对象后,霍秉森就每天在家做戏曲人物用的胡须,产品不用发愁销售,村里有经营能手帮他。如今,他靠自己的手艺,每个月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

  “按照脱贫的标准,他已经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霍军政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现在经济好了,村里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贫困户也少了。

  未来,霍庄村的社火道具制作传统,还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并将打造社火、戏剧道具产业聚集区,将生产、物流等合为一体,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切都走在欣欣向荣的路上。

文章关键词:社火淘宝村 霍庄村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