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按下手印后......
一枚红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40年前
安徽一个普通农村
留下的18枚鲜红手印
引发的连锁反应
最终成为一场
惠及亿万农民的改革浪潮
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这是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78年冬夜
小岗人托孤求生、立誓为盟
在一张薄纸片上按下18枚鲜红手印
率先实行“分田到户”
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次年
小岗村迎来大丰收
粮食总产13.3万斤
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
一举结束
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这是严宏昌(左四)一家人在1980年拍摄的照片,左一是严宏昌的长子严余山。新华社资料图片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感叹
当时因为没办法
所以才这样做
我们在想,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为国家作出贡献
9月27日,在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在田间忙碌。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1978年的中国也在探索前进的方向
那一年冬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从此开启
这是小岗村的稻田(9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大包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小岗村陷入裹足不前的窘境
“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小岗人开始反思
如何加快实现
从“温饱”到“富裕”的跨越
这是9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小岗村村民新居。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在新一轮的探索实践中
小岗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
一个个让小岗人
引以为傲的项目相继建成
这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友谊大道(9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经过多年发展
小岗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
小岗村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
2015年7月,小岗村18户农民
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拉开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权登记颁证的序幕
从“红手印”到“红证书”
小岗又一次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小岗村还持续推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成立了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
村民变成了股东
土地有了“身份证”,变成了“活资产”
小岗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是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学校(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如今的小岗村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
农民腰包鼓起来了
2017年
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媒体记者在小岗村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参观(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018年3月23日,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左)和儿子严余山在小岗村合影。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
严宏昌之子严余山
心中有个梦
他希望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
将小岗村建成全域田园综合体
这是小岗村的稻田及公路(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葡萄园内,农民准备进园采摘(2017年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严俊昌的孙女严淑淑
在大包干纪念馆工作从事讲解工作
每天,她通过解说
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小岗村
领会“大包干”精神
她说
这是对爷爷辈的特殊致敬方式
小岗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40年,沧海桑田
18枚红手印早已成为历史
但是18枚红手印点燃的“星星之火”
开辟了9亿农民
阔步迈向幸福生活的新征程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9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小岗村用40年改革实践证明:
唯改革才有出路
改革要常讲常新!
出品人:田舒斌
总制片:郭奔胜
总策划:周红军
总监制:肖阳 彭亚平
监制:邱小敏 王 雷
策划:李 由
编导:关 心 宋卫义
摄像:陈 扬 祝宏艳
剪辑:陈 扬
包装:陈正 马芸菲
设计:程媛媛 唐笑阳 樊珊珊 王晔
配音:薛志伟
微信稿:李东标
顾问:唐小可 陈卫平
鸣谢:中共凤阳县委宣传部
新华访谈 新华网安徽分公司
联合出品
改革才有出路!
初冬时分,华西村的游客不算多,偶尔出现一个拿着相机或者手机拍照的人,基本就可以确定是来玩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