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消息,生态环境部11月12日向媒体通报,11月13日至15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将出现一次区域性大气重污染过程。
资料图:市民“戴口罩”出行。 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通报称,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预测预报结果,11月13日至15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近地面以弱南风为主,湿度较大,大气扩散条件差,污染物逐步积累,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和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关中地区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将连续2至3天达到重度污染,个别城市可能出现严重污染。
通报指出,11月15日中午前后,受冷空气影响,区域污染过程缓慢减轻,污染带整体向南缓慢移动,京津冀中部地区有所改善,京津冀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受污染传输影响可能维持重度污染,预计16日污染过程结束。
11月16至18日,受冷空气持续影响,扩散条件有利,区域大部分地区以优良为主,个别地区可能出现轻度污染。
北京市11月13日空气质量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14日可能达重度污染,15日上午空气质量可能维持重度污染,中午前后有所改善,全天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16至18日以优良为主。
通报表示,目前已进入初冬时节,天气渐冷,北方地区陆续启动冬季采暖,部分农村地区也开始自采暖,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大。再加上工业和柴油车排放,在区域持续偏南风的情况下,污染物持续积累和传输,同时叠加高湿度等不利气象条件,加剧NOx、SO2等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推高PM2.5浓度。
通报透露,生态环境部已向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函,通报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建议各地根据当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及时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同时,生态环境部派驻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开展工作的各现场工作组将重点指导督促各地落实相关减排措施,对发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及时要求各地整改,并向社会公布。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和“2+26”城市驻点专家组将持续开展重污染成因分析工作,并为地方“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中国天气网讯预计未来一周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大雾持续,这将是今年入冬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雾天气。26日,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浓雾,多地雾锁重楼,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
这个采暖季,京津冀地区的清洁取暖工作进展如何?本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实地采访发现,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省市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全力以赴做好清洁取暖各项工作。
目光回到年初,一艘装载34辆平行进口汽车的“鸭绿江”轮,从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缓缓驶出,顺利抵达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码头,实现了自贸试验区功能向河北港口的延伸。今年9月,天津市上报的15家企业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第三批平行进口汽车试点企业。
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土的整体修复,深度推进大气治理。
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土的整体修复,深度推进大气治理。
方案提出了从今年10月1日到明年的3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的目标。那么,这一目标具体如何来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