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笔墨书峥嵘 光影绘壮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华社展项扫描

2018年11月28日09:57  来源:新华网

5034

  11月24日,观众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华社“追光忆影”展项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题:笔墨书峥嵘 光影绘壮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华社展项扫描

  新华社记者黄小希、施雨岑、丁小溪

  读一读不同时期的新闻报道,听一听“洋记者”说她眼里的中国,定制一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明信片”……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新华社精心设计的相关展项带给人们丰富的观展体验。

  此次展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新华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联合举办。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新闻媒体的独特视角,通过文字、图片、新媒体作品等,反映40年来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漫步影像长廊感受“大美中国”,在“时光讲述”“岁月罗盘”“追光忆影”中品味美好生活……颇具年代感的创意、富有时代感的呈现,让新华社展项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11月24日,观众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华社展区进行定制明信片互动体验。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来到新华社主办的“大美中国”影像长廊,人们顿时会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一展项运用两块各长33.5米、高6.6米的长屏,将两个展区之间的通道打造成光影世界。

  行走在影像长廊里,24小时延时拍摄的蓝天下的北京、塞罕坝秋景、长江经济带沿线风光、中国高铁等画面,以及56张无人机航拍图片、83张各族各界群众的笑脸照片、57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照片等令人目不暇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盛宴,让观众直观感受改革开放40年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与腾飞。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时举起手机、相机,拍下酷炫画面或合影留念。

  “我们要把中国的‘大’和‘美’体现出来,不仅展现形式上要大气,还要通过内容的精心选取,让观众看到祖国高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快起来。”谈及设计创意,新华网数字影视制作中心总经理张祺说。

  巨变中国,让来自英国的新华社外籍记者海伦·本特利心动不已。在展览的第二展区,以海伦为主角的一部时长3分多钟的竖屏视频短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11月23日,观众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华社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我刚到中国时,只有一个小行李箱,只计划待一年。”双面高清显示屏上,海伦笑着讲述自己当年的经历,“四年来,这个行李箱陪着我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气、决心和智慧。”

  早上在西安看兵马俑,下午在成都看大熊猫,穿越秦岭的旅程崎岖美丽,原本要耗时13个小时的火车,如今乘坐高铁只需3个小时……海伦盘点着中国的沧桑巨变。她说,中国给她的惊喜,还将继续。

  在第二展区,来自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孙昭排了数米长队后,终于等到参与新华社“见证四十年”互动体验项目。这是一个外观被设计成相机机身的系统,精选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改革开放以来具有纪念意义的12张经典照片,观众可选择喜爱的一张作为背景,点击屏幕快照,即可将自己的人像与背景合成,生成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明信片”,并可现场打印取走,留作纪念。

  一张张笑脸,定格在“个人定制”的“明信片”里,拉近了观众与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个经典瞬间的距离。孙昭觉得,这个互动项目很有意思,“等这么久是值得的”。

  除了定制“明信片”,新华社还精心设计了“留声四十年”互动体验项目,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扫描观众的面部信息后,系统智能匹配一首与其气质相符的经典歌曲,以熟悉的旋律唤起人们的回忆。

  11月23日,观众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华社主办的“大美中国”影像长廊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在“见证四十年”和“留声四十年”互动体验项目旁,是由时光转盘和报道内容两部分组成的“岁月罗盘”展项。“岁月罗盘”的中心是一个地球仪,上面的亮点代表新华社180个海外分支机构。观众通过操作“岁月罗盘”上的触摸屏,调整时光转盘,选择报道内容,新华社相关作品就会在触摸屏和墙上的大屏呈现。

  文字记录了岁月蹁跹的脚步,图片是时代投射的剪影。同样位于第二展区的“追光忆影”展项,以“新华社与您一起穿越时空”为主题,运用弧面长屏,展示40年间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反映民生变化的经典照片。这些照片被制作成缓移播放的胶片长卷,象征岁月流动、时代变迁。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于11月13日上午开幕。开展以来,各界群众参观热情高涨。截至11月26日,累计现场观众达到52万多人次。

文章关键词:人脸识别技术 明信片 岁月罗盘 大美中国 视频短片 光影 无人机 让观众 相机机身 新华社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刷脸可取90厘米厕纸?这个星级公厕引热议!很多地方都在用

    据今年5月报道,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长虹路的路边公厕就安装了人脸识别取纸设备。据新华社,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表示,人脸信息作为生物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

  •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跑出加速度 驶入人工智能发展“快车道”

    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进展显著,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超50亿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推动更多智能化产品落地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数字化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 男子戴头盔看房防人脸识别 网友慌了

    在知乎平台上,据一个名为“优房售楼系统”的账号发布的名为《“口罩”也封印不了优房算法人脸识别》文章称:后来,在房地产项目的实际使用中,利用渠道风控对佩戴口罩的客户进行识别,人脸识别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 谢苗诺娃翻译的《中国童话》。  谢苗诺夫供图

    谢苗诺夫夫妇所著教学工具书《俄汉双语摘要和注释》。长大后,跟随父亲的脚步,谢苗诺娃开始研究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并结识了同样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丈夫亚历山大·谢苗诺夫。后来,机缘巧合,谢苗诺夫夫妇受到尚斯国际出版社邀请,将《习近平讲故事》翻译成俄语。

  • 全国仍有超1亿"银发族" 没有"触网"习惯

    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扫码支付等新技术手段为大众提供了便利,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同时也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带来不便。加快人脸识别在一定范围内应用场景的落地,向“银发族”推广更加简便的智能化数字手段,让老年人也能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红利。

  • 中国与阿根廷疫情期间科技合作更趋紧密

    4月17日,飞行员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埃塞萨国际机场准备驾驶飞机前往中国运回采购的防疫医疗用品和设备。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欧尼可公立医院是阿根廷第一家收治新冠患者的医院,严峻的疫情形势让医院的物资和医疗设备一度处于短缺状态。

  • 一清华教授,拒小区人脸识别门禁!她给出理由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

  • 从治疗到“智”疗(大数据观察·新产业新业态)

    进入微信公众号,点击医院预约模块,依次选定医院、门诊科室、专家、就诊时间,提交确认……说句话的工夫,陈女士便完成了网络预约挂号的所有流程。为了化解挂号难题,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市民就医体验,2009年起,厦门市开始建设预约系统,支持市民通过电话、网站、院内自助机进行预约挂号。

  • 人民时评:消费升级增添经济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着这一奋斗目标,我们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消费范围拓宽延伸,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潮流澎湃不息,不仅点亮了生活色彩,而且增添了经济发展动力 

  • 人脸信息安全亟须全链条严密保护

    专家提醒,这些人脸信息有可能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依法严惩利用人脸信息进行违法犯罪的同时,更应强化全链条监管,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切断人脸信息非法采集、销售的渠道。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