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介
黄色面的穿梭在小巷中
新潮美发厅
运煤球的小车和运煤球“神器”
糖烟酒商店同时还是公用电话亭
端着碗吃饭的大妈守着蛋糕小摊
围坐在街边下棋的人们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刘袁抒
黄面的、IC卡、修鞋摊、寸头王……20年前的郑州是啥模样?摄影家张卫星将镜头对准郑州中心城区的南大街,通过数十幅照片展现了南大街20年前的市井生活和市容街貌,仿佛将观众拉回到那个世纪之交的年代。
这个系列照片日前通过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看见·郑州”摄影展,引发许多郑州居民的回忆共鸣。从这些老照片里,能看到端着碗吃饭的大妈守着蛋糕小摊,围坐在街边下棋的居民,一家人用压水井压出的井水在街头洗衣服,糖烟酒店里挂着“公用电话”的招牌,“信息中介”店外摆满出租售房木牌还兼顾婚恋介绍,街角处的修鞋摊主等待着顾客,运煤球的小车配备着运煤球“神器”,小卖部还在出售IC卡,修缝纫机还有专门的店铺,新潮美发厅理发店的口号是“寸头王”,街道里常见的还是骑着自行车的人们,黄色面的穿梭在小巷中非常惹眼……
张卫星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他是从1997年开始围绕南大街连续拍摄了5年时间,将镜头对准街道生活日常。他说:“相比高楼拔地而起,老街道的生活气息更为浓郁,有着几十年来不断累积的生活痕迹,给摄影提供了丰富场景,通过镜头把这些老房子、老街道、老物件等保留下来,让人们看到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生长的痕迹,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应该有一些新旧交织的痕迹,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的。”
“我选择拍南大街是因为这条街道变化很慢,不像许多地方半年没去便会换了模样,南大街虽然没有地标性建筑,但融入了生活的地方更有价值。”张卫星说。
上世纪50年代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时,张卫星随家人来到了这座城市,随着年龄的增长,郑州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他印象中花园路周边等都还是麦田,如今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过去的村庄早已划入了城市框架之内。
“可以说郑州是从村庄成长起来的。”张卫星还用2000年拍摄的十余张照片,拼成了一幅南大街全景图,完整记录了南大街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