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王大骨头”饭店的玻璃橱窗内摆放整排的荣誉证书、奖杯、合影照片及杨应芬参加焦作市、博爱县人大会议的代表证、出席证等证件。
慈爱堂餐厅一楼供老人们吃饭,二楼供孩子们休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岩实习生施学霞文图
开办慈善餐厅,常年供应十里八村的困难老人、残疾人一日三餐,风雨无阻;把几十名孤儿、智障儿童当成亲子女,养在家里,而她的亲生闺女、儿子,却过着“没娘的孩子”一般的生活。
做这些的是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的村妇杨应芬。13年来,她本可以用自己祖传的大骨头餐饮技艺发家致富,但她却不断拿钱帮助别人,至今共捐出善款百万余元。
“衣服、房子、钱,都不属于你的,只有命是属于你的。”说这话时,杨应芬的父亲杨海潮指了指自己的鼻孔,出了两口气,“精精明明早上坟,糊糊涂涂熬成人。钱财,说穿了,都是身外之物。”
传承
“我穿成这已经可以了。我们去贫困户家访,他们家里可怜成啥个样子。每看见一家这样困难,我就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觉,总想着咋去帮忙救济一下。”身着一件旧羽绒服的杨应芬说。
乡村困难老人、孩子的温暖的家
12月3日中午,天气阴冷,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路边的慈爱堂餐厅里一片暖意。
这座二层小楼的一楼,七八张大圆桌靠墙摆着,干净整洁,十几名老人正在吃饭,有肉包子、面条,还有大骨头。盘子里没有菜时,服务员会及时端过来补上。老人们吃完饭要么离开,要么坐在院子里扎堆闲聊,并没有付款。餐厅,也没有收银台。
“他们一般都是孤寡老人或者残疾人,基本上一天三顿饭都在这儿吃。”餐厅64岁的服务员张小妞说,现在的慈爱堂餐厅是几年前杨应芬花20多万元建起来的,专门安置十里八村的困难老人和孩子。
餐厅内部大约100平方米,挂满了玉虎等书法家赠送的书法作品。院子里里外外种着盆栽绿植,前檐下挂着的笼子里还养了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
慈爱堂餐厅的二楼是孩子们的家,有一间女生宿舍、一间男生宿舍,都是上下铺,被子、衣服、生活用品放得整齐,都配有衣柜。宿舍旁边有一间专门提供给孩子们做功课的房间,里边放着不少学习用品和文具。
张小妞说,现在常年住在楼上的孩子有12名,都是孤儿或智障儿,“很多之前连学都上不起,现在都上学了,一般放假或者周末才回来。”
继承祖辈家风,13年坚持做公益
紧挨着慈爱堂餐厅的,是杨应芬开设的“屠王大骨头”饭店。虽然不是周末,前来就餐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饭店大厅的墙上挂满了送给杨应芬的锦旗,收银台旁边有一个玻璃橱窗,里边摆放了一整排的荣誉证书、奖杯、合影照片及杨应芬参加焦作市、博爱县人大会议的代表证、出席证等证件。
71岁的杨海潮穿着一件蓝色的大围裙,与其他20多位服务员一样不停忙活。作为杨应芬的父亲,杨海潮对闺女的慈善之路感同身受。他说,他的奶奶、老奶奶辈,也就是杨应芬的祖奶奶辈,都是热衷做慈善,“闺女受家风影响很大。”
“我们图王村,原名叫屠王村,全村都是杀猪的,有做卤肉的,有做大骨头的,俺家是做大骨头的,已经传了上百年了。”杨海潮说,因为有营生,加上图王村地处交通要道,东来西往逃荒的路过,他们都会招待吃喝,最多的在他们家住过两年时间。
杨海潮说,早些年在村里路边做肉铺、粉坊时,邻居们没钱买,他们不但给乡亲赊账,而且还会拿出一些钱,塞到他们兜里,回去应急。
杨海潮说,杨应芬专心做公益,是从2006年开始的。那是一个雪天,闺女给了邻村大娘200元钱。她觉得,做了一次之后就停不下来了,后来在饭店里腾出来大约三四十平方米的地方,专门对外供应免费伙食。
“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面积不够用,又在饭店门口搭了一个铁皮棚,后来因为冬天太冷,老人们不舒服,就建了新的‘慈爱堂’两层小楼。”他说。
曾被村里人笑话“脑子进水”
对屠王大骨头饭店的口味,就餐的顾客表示:口味独特、干净卫生、物美价廉。
“30块钱,4大块;50块钱,6大块;70块钱,9大块!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块大骨头,太实惠了!”一位带着家人来吃饭的沁阳市民说,屠王大骨头有上百年历史,声名在外,不仅是博爱周边,包括山西晋城等很多地方的人都愿意过来尝鲜。
“周末、放假,人都会坐满,来晚了还得等桌。新乡、晋城等好几个地方都开有加盟店。”53岁的服务员王爱明说,饭店挣钱,但杨应芬却不舍得大吃大喝,也不舍得买像样的衣服,“站在我们服务员里边,跟我们没啥区别,都把钱用到了别人身上。”
正说着,在县城忙活新店开业的杨应芬回来了。她穿着一件旧羽绒服,所用的手机也是几百元的便宜手机,而且屏幕裂了。
“我做公益有13年了,刚开始村里很多人都笑话我傻,说我挣钱自家不用却支应别人,是‘脑子进水了’。”杨应芬说,这么多年来,饭店的几乎所有收入,至少上百万元,都投放到了慈善救助方面,“也正是有了屠王大骨头,才有了我帮助别人的资本。”
饭店里的厨师、服务员有27人,大多数是图王村的老人。“能通过我的努力,帮助别人,让他们感受到快乐,我很欣慰。”杨应芬说。
“我想成立公益的孤儿院、敬老院”
杨海潮说,女儿杨应芬4岁时,他妻子精神失常,她姊妹几个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照看下长大的。1997年,成家后的杨应芬在村口开了一家小饭店。3年后,因为婚姻破裂,饭店外债累累,被迫关门。2002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屠王大骨头饭店重新开业。
杨应芬说,在多年的慈善道路上,她也感到过很多辛酸,尤其是对自家孩子和家人的疏于照顾,以至于子女一度见了她会打趣说“有娘的孩子过着没娘的生活,没娘的孩子过着有娘的生活”。
“有一次,我带着一个孤儿去医院看病,出院时刚好碰见俺闺女看病出来,她就抱怨我不照顾她,让我心里很难受一阵子。”她说,除了辛酸,她也感到无奈。有很多次,她去贫困家庭家访慰问,在救助时总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总想给他们彻底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但自己的力量又太弱小了,一点点救助又不解决根本问题。”
让她欣慰的是,现在,她的家人都理解她、支持她,这也让她一个人在外奔波、操劳有了更多的力量,之前资助的一名学生现在是空军军官,每年都会回来看她。
杨应芬得到了村民的普遍尊重和拥戴,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近年来,她还获得了感动焦作十大人物、焦作市劳动模范、中国好人、焦作市十佳志愿者、博爱县慈善之星、中华慈善奖等众多荣誉,而且当选了博爱县人大代表、焦作市人大代表。
“荣誉是大家的,是整个团队的。下一步,我想成立公益的孤儿院、敬老院,这件事无论需要多久,都是我要做的。”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