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追梦圆梦,从三系杂交水稻到两系杂交水稻,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我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我从工作开始,一直在稻田里耕耘、拓荒,也从壮年走到了老年。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回想当年,从对经典理论产生怀疑,到迎难而上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个又一个攻关目标取得突破,一路走来,梦想伴随着奋斗,既有探索的艰辛,又充满奉献的快乐。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雕塑。他曾梦见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扫把一样长,谷粒犹如花生米那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魏科 摄
20世纪80年代的袁隆平。图片由湖南文明网提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路有饿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我,我意识到自己既然是学农出身,就应该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们吃饱饭作贡献。1964年,我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6年起,杂交水稻得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
1978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拓荒。也是在这一年,我的科研生涯相应发生重大转变,晋升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使我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改革试验田。从此,我就在试验田里年复一年地耕耘、播种,希望把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过去了,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规稻增产20%。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科学研究无止境,我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近十多年来,我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级稻攻关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目标的实现,比我的预期提前了5年。
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观察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殷菊生 摄
2009年9月,袁隆平带各国朋友参观试验田。新华社发
从2015年开始,我们又向超级稻新的目标发起了攻关:大面积示范每公顷达16~17吨!迄今,也已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到2017年,云南省个旧市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已连续3年在6.8公顷的示范片上实现每公顷超过16吨。2018年,这个示范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积高产示范,平均单产每公顷17吨,创造了新的大面积种植水稻产量最高世界新纪录。
这40多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农业、对科技的重视,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钻研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也是得益于此而大力发展,产量纪录频创新高。我追求高产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禾下乘凉”最终将梦想成真,令人欣慰。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为了完成这个心愿,我和我的团队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进程。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我聘为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造福世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既解决当地的粮食问题,又发挥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2014年9月13日,袁隆平使用遥控器操控飞行器喷灌杂交水稻试验田。湖南日报记者赵持 摄
2017年9月29日,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镇的试验田中查看低镉水稻的长势。新华社发 薛宇舸 摄
一路走来,我于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首届最高科技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成绩代表过去,原来我只想搞到八十岁,但是面对新时代新机遇,老骥伏枥,我还要拓荒不止、奋斗终身。
其实,我只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代表,我的故事就是一个为亿万民众解决粮食问题的故事。我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人“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同时,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袁隆平口述,辛业芸、刘忠宏整理)
转基因是对某一个生物品种的单个基因进行定向改良,而核能育种对基因的改变存在随机性,它可能诱变出预想不到的新的品种类型。转基因是对某一个生物品种的单个基因进行定向改良,而核能育种对基因的改变存在随机性,它可能诱变出预想不到的新的品种类型。
伴随着布谷鸟的欢唱,眼下,河南省许昌市陈曹乡高标准粮田渐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1999年,赵振东和同事们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年种植过千万亩的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成为我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开路先锋。
这个结果我满意。专家认为,这些第三代杂交晚稻组合优势强,有望带来产量上的重大突破,成为全球水稻种植的新“福利”。
(王昊昊 杨华峰 徐志雄)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专家测产结果22日在位于湖南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衡南基地平均亩产达到1046.3公斤。
对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新组合G3-1S/亲19进行机收测产,第1丘实收面积468.48平方米,实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实收面积711.52平方米,实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10月21-22日,湖南省农学会各单位专家,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云集镇、湘潭市雨湖区及长沙市芙蓉区示范展示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系列组合进行了现场考察与测产。此次测产验收是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专家测产验收,对于评估第三代杂交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社发(冯艾 摄) “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来源:新华网(ID:newsxinhua),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核网、中科院之声、人民日报等 本期编辑:胡洪江、赵雅娇
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