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制作牦牛肉干(央广网记者 普布次仁 摄)
央广网昌都12月16日消息(记者普布次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就地脱贫。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以牦牛产业为主导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人民脱贫致富。
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北部,地形西部以高原为主,东部以高山峡谷为主,以牧业为主。为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进入到牦牛产业中,类乌齐县着力打造“种草—养畜—加工—销售”的扶贫产业链模式,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
牦牛肉经过细分后的产品(央广网记者 普布次仁 摄)
草是牦牛的口粮,畜牧业的基础,也是一笔生意。据相关产业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内类乌齐县实施人工饲草地建设和退耕还草面积累计达到2.38万亩,带动全县1100余户参与饲草料种植,其中建档立卡户280余户,户均实现增收为2000元以上。在饲草种植较为集中的吉多乡,还成立了饲草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主营饲草种植、饲草加工、饲草销售。
“牧繁农育”,分工更加细致合理,生产效率更高。类乌齐县遵从当地农牧民群众意见,新建了2座牦牛短期育肥基地,对原有的1座基地进行了改造。3座基地年育肥出栏将达到3300头以上,截止目前已完成育肥出栏2600余头。参与到基地入股集中育肥和到户育肥的建档立卡户720余户,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截止目前,类乌齐全县牦牛存栏17.58万余头,适龄母畜占总存栏量的45%,出栏牦牛达3.58万头。
牧民正在领取出售牦牛的钱(央广网记者 普布次仁 摄)
肥壮的牦牛从养殖基地到市民的餐桌上,在西藏以往大都是牧民通过物交会的形式完成交易,亦或者自己少量出售给熟人和驱车去人多的市场售卖。但是现在在类乌齐,这最后一公里的路程大都是由公司来完成,牧民只需将要售卖的牦牛送到公司就可,价格还相对市场上会高出一点。昌都市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是类乌齐最大的牦牛肉企业,公司布局牦牛肉休闲产品、冷鲜肉等产品。通过标准化、无菌化的生产过程,让牦牛肉通过肉质,部位等细节的处理将牦牛肉分类进行产销。2016年“类乌齐牦牛肉”成功申报为国家地标产品,类乌齐牦牛成为整个昌都最响亮的牧业品牌。
用牦牛肉制作的食品(央广网记者 普布次仁 摄)
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高克武表示:“农户养活了公司,公司反哺农户,这些年下来,选择将牦牛售卖到公司的当地群众越来越多,我们向共同富裕一起再迈了一大步。”据悉,类乌齐县采取委托帮扶的运作模式,委托公司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户均增收5000元,间接带动2400余户牦牛养殖户。
万亩以上饲草基地建设、万头以上牦牛育肥基地建设、百万斤以上牦牛肉加工基地建设,当地将之称为“三万工程”,目前此工程已初见成效,正有效带动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粤东贫困县河源市紫金县金丰号农业发展公司自使用“物联网+区块链农产品溯源”平台后,公司的茶叶销量从过去每年几千斤提升到2万多斤,价格也从60至80元/斤增长到100至120元/斤,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为了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的河源、汕尾两市,深圳市走出了一条科技与产业帮扶紧密相连的路子,互惠互利的产业共建模式已发展得十分成熟。
青藏高原牦牛数量占全世界牦牛总量的90%,但在姬秋梅刚参加工作时,西藏牦牛生产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从23岁起从事有关牦牛的科学研究,姬秋梅如今已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西藏牦牛产业技术首席专家。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同样有一位坚守畜牧业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她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姬秋梅。” 30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了牦牛基因芯片的研发;开展了西藏牦牛遗传资源和多样性研究;创建了适合西藏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牦牛育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