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抓好任务统筹,精准推进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画好工笔画,提出的改革举措要直击问题要害,实现精确改革。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打的“硬仗”。要拿下这一个个“硬骨头”、打赢一场场“硬仗”,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也要树立问题意识和导向,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咬定”精准不放松。
发现问题要精准。“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问题把握不准或者浮皮蹭痒,都难免会出现头痛医脚、南辕北辙的情况,从而会减弱甚至达不到预期的改革效果。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做到精准发现问题就得扎实练“内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矢志当改革领域的行家里手,“门外汉”是瞧不出“门道”的,何谈精准?同时,也要善于借用“外脑”,集思广益想招法、群策群力做谋划,紧紧扭住改革“牛鼻子”,方能跑出改革新速度。
解决问题要精准。养老、医疗、教育、金融……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开错了“方子”,可能会导致改革停滞不前或者背离改革“初衷”,进而影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在改革方案落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用好“绣花”功夫,逐层细化,确保各项举措直击要害、精准有效。尤其是直接面向基层群众,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改革,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应当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切忌“一阵风、一刀切、一锅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要实现精确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应落在一个“实”字上。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转变工作作风,把改革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才能画出绚丽的改革画卷,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因地制宜的近自然恢复,使得天然植被逐渐覆盖,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令脆弱不堪的环境得以改善。揽山入城,作为呼和浩特市的后花园,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生态综合治理,为这座城市构建了一个又一个优质空间,为青城大青山重披绿衣。
在2018年4月举行的全省全面深改工作会议上,广东再次明确以深化科技创新改革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直面农村产权纷繁复杂难题,广东以土地确权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集体资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巫山是三峡移民大县,有动态移民近9万人。在移民攻坚时期,巫山县累计建设移民统建房55万余平方米,其中近15万平方米2770套住房和门面房被长期违规占用,群众意见大,是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习近平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