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在我国渤海辽东湾海域,会形成十几公分甚至几十公分厚的海冰,严重的时候覆盖数千平方公里的海面,对航运、海上油气平台,以及近海养殖等生产生活都会造成影响。现在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海冰预报每天都要发布。海冰究竟到达了什么程度,需要有人深入海冰区采样测量。央视新春走基层记者近期登上了向阳红52号海洋监测船,与这群追冰人一起出了趟海。
清晨,我们在向阳红52海洋监测船上醒来,渤海大风蓝色预警刚刚发布,船在两米多高的海浪中上下起伏。让我们纳闷的是,船头前方的海面却很少能看到浪花。
向阳红52船 船长 王启会:现在这一片发亮的都是冰,因为冰,风吹不起浪花来。
这就是海冰,我们已经进入了冰区,阵风7到8级的海面上,温度接近零下20摄氏度。
记者:现在船的摆动非常大。
向阳红52船 大副 楚宏斌:大概能有十度左右,所以两脚很难生根,必须得有这个绳子。
在船上的厨房里,蒸锅、饼铛、垃圾桶等都提前固定好。厨师们炒菜都要腾出一只手扶着灶台。
向阳红52船 厨师 张德连:油锅要是晃起来,你就得随着它晃,手腕子来回翻,得跟着浪走。上次遇到8级风,在锚地 人站在这里 (船)一晃,唰就过去了。
船舷边,队员们在忙着采集冰样,测量记录冰厚、冰温、水温、风力等等。
海冰监测队 研究员 袁本坤: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从宏观上看,是大范围的海冰和海水分界的地方,很多冰随着浪涌动,越往外浪大的时候,它容易破碎。
这里是冰区边缘,这里的冰块在海冰的等级中还属于轻量级的,但是已经可以对向阳红52的安全造成威胁。
向阳红52船 船长 王启会:在冰区航行的时候,可以依靠自己的主机马力以及它本身的重量,可以把冰挤碎,冲过去,船过去之后,冰很快会合拢上来,会重新凝结起来。
向阳红52船 大副 楚宏斌:机舱的海底门(被海冰)堵住了之后,主机有可能不能运转,再一个就是把甲板上的这些设备,比如锚机或者是缆绳冻上了,可能影响我们抛锚等等一些作业。
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更大片的海冰随着北风涌了过来,完成两个海冰点位的取样测量后,向阳红52迅速离开了冰区。
海冰监测队员 冀承振:我们船的后甲板已经是结冰了,对我们观测人员在上面的安全还是很大的一个威胁,另一方面船摇的比较厉害,大家的身体素质,包括晕船一些状况 ,可能慢慢就要出现一些问题了。
为了安全,向阳红52只能在冰区边缘行驶,但没有到达重冰区,拿不到重冰区的数据,就没办法准确预报海冰。虽然有些晕船,但是小冀和老袁还是决定继续挺进重冰区。他们下了向阳红52,搭乘一艘破冰能力更强的拖船再次入海。
这一次,我们深入冰区大约10海里,这里的海面上几乎看不到海水,只有一望无际的海冰,这里就是重冰区,算是海冰的核心区,今年的海冰到达什么程度,就要从这里找答案。
记者:像这么一块冰,它现在可以达到什么类型?
海冰监测队 研究员 袁本坤:这种冰目前已经可以达到灰冰的状态,应该是在中度偏重的范围,灰冰出现的时候,说明海冰已经进入严重冰期了。
近日,辽东湾又一次迎来强冷空气,为了保障春节期间海上航运、油气开采、沿岸及海岛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向阳红52上这些追冰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1984年12月30日,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乔治王岛建成,此后,又陆续建成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回首36次南极考察,中国在南极地区系统开展多学科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6月27日,“向阳红52”船在青岛附近海域进行浒苔取样和监测(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6月27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海洋监测人员在打捞浒苔。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6月27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海洋监测人员在打捞浒苔,进行取样检测。
科考船总布置设计首先要解决“兼顾”问题: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船舶系统与科考系统,实现科考功能的最大化。为使船载实验室达到目前科考船实验室洁净度最高要求,空调系统供应商也一改常规,采用了全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