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逼着走亲戚到逼相亲逼结婚逼生子
回家过年成了“通关大作战”
“大侄子,今年过年,我同学家女儿从国外读书回来,你抽时间见见。另外,我一个小同事今年考上了市里的公务员,我把他的微信推给你,可能对你找工作有帮助。年轻人之间要多交流!”春节前一周,还在实验室里为硕士毕业论文忙碌的李俊伟收到姑妈的微信,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充满“担忧”。
事实上,作为家中这一辈最大的孩子,没毕业也没对象的李俊伟,每年过年回家都会受到亲戚们特别关照下的轮番轰炸,“能不能顺利毕业呀?找什么样的工作呢?什么时候谈对象啊?”
果不其然,这个春节,家里给李俊伟安排各种茶话会又是一场接一场,有的亲戚一看就是想帮自己相亲,有的明显是父母安排的“托儿”,告诉他在吉林老家找个稳定的工作多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全国中东西部多个省份采访了解到,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一年在外辛苦繁忙,过年回家只想好好放松,可拜年、茶话会等密集活动让他们不得不改变假期计划,甚至还要面对父母亲朋的各种“催逼”。几代人不同的生活理念和过节方式产生了“冲突”,也让春节返乡的年轻人备感“烦恼”。
“人情往来之间,想有点年轻人的假期真难”
刘忻和妻子王琪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均留在北京工作,两人老家一个在黑龙江,一个在吉林。
“刚结婚那会儿,为回谁家过年这事,可没少吵架。”刘忻告诉记者,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两家父母都盼望着子女带对象回来过年。
去年是小两口结婚第一年,刘忻本计划陪妻子回娘家过除夕,和家里商量过后,爸爸妈妈表示理解,但却遭到了78岁的爷爷强烈反对。
爷爷的理由很充分:“刘忻是家里长孙,年三十晚上给新孙媳妇的红包都准备好了,没回来拜年怎么像话,乡里乡亲不得笑话?”
“我也是独生子女,不回去我父母咋办?”妻子王琪对老人的态度有些难以接受。经过一番劝解,小两口决定过年各回各家。
本以为这是个好办法,但两人回家都遭到了呵斥:“你一个人还回来干啥!”刘忻的父母埋怨他没有说服妻子,王琪的爸妈则批评她太过任性。“本来好不容易有了个假期,高高兴兴回家过年,最后反倒弄出一堆不愉快”。
有了第一年“不和谐”的经验,今年春节前,小两口早早就开始谋划。除夕早上6点,他们从北京出发驱车北上1200公里,在晚上9点前赶到刘忻父母家吃年夜饭。初三再马不停蹄开车300公里陪妻子回娘家,初六回北京上班,春节假期一天都没“浪费”。
刘忻一声长叹,虽然开车累了点,成本也是坐火车的两倍,但是每家待3天,让两边老人都高兴了。“时间紧,任务重,还要不偏不倚,计划得空出去玩玩、过一把年轻人的生活基本不可能”。
作为北漂一族,平日里紧张忙碌的余亮亮筹划了一年的理想假期生活是在家里“瘫”着看剧玩手机。
但今年回老家合肥才待了两天,拜年走亲戚等“规定动作”就打乱了她的计划。
余亮亮父母两家共有10个兄弟姐妹,按照惯例,每家都要拜年,一去就要待一天。有时候实在来不及,一天拜三家,礼品送过去,人就赶往下一家。
“亲戚们按辈分和年龄大小互相拜年,每顿饭要吃什么都有讲究,有一次在姑姑家拜年,整整待了两天,看大人们打麻将、吃饭、聊天。”余亮亮觉得,宝贵假期拜年都不够用,想和许久未见的好友约一约只能见缝插针找时间。
余亮亮也曾和表兄妹们相约几家一起在饭店聚一下,省时省力大家都轻松,但亲戚们觉得那样没有过年的气氛,没有仪式感,“"胳膊拧不过大腿",作为晚辈,只有委屈一下自己了”。
平时工作身体累,过年听“唠叨”心累
“平时加班是人累,过年了还有点"心累"。”在安徽某乡镇工作的周丹面对春节亲戚的催婚,无比尴尬。
政府工作长期加班,周末回家也是随时待命,领导有电话来,就要进入工作状态。对于周丹来说,盼了一年,总算盼到过年7天假。没想到回到老家村子里后,年三十到初二,她被派去跟着家人去山里祭祖,还得帮着贴门联、炸糯米圆子和蛋饺,忙活了两天。
每天早上7点,周丹妈妈会准时走进女儿房间,催促她起床洗头、化妆。周丹认为只要中午去亲戚家吃个饭就好,没必要一大早就去拜年。而自己抗拒拜年的原因就是怕被催婚。
就为拜年的事,周丹每次都会怄气好一会儿,几次差点和妈妈吵起来,但结果都以周丹妥协告终。“不去的话父母肯定不高兴,但我还是想"抗争"一下。”周丹说。
周丹回忆,去年亲戚催婚的语气还很“缓和”,只是暗示:“丹丹上班两年了,自己问题该考虑啦”,到了今年,直接摆明了催:“你再不找的话,有可能嫁不出去啦。”
周丹只能笑着应付,“我不着急,慢慢找,您有合适的可以帮我介绍介绍呀。”
还有亲戚会直接问周丹:“你平时工资交多少钱给爸妈?”周丹会无奈地回复:“没有多少啦,我挣得肯定没有哥哥姐姐多,以后会努力的。”
晚上,周丹在同事群里吐槽亲戚们的“花样”催婚方式。她周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只要是单身,过年必定被催婚。周丹介绍,有个同事过年回家时,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父母突然告诉她明天要相亲,气得那个女孩直接摔门出走……
周丹边安慰她同事边嘀咕:“自己未来有一天会不会也被疯狂"安排"相亲?在外面工作心烦,回家了还听各种"唠叨",过年真的太"可怕"。”
让周丹感到荒诞的是,节前突然接到一个男同事妈妈的邀请短信,直接喊她到家里吃饭,吓得她心惊肉跳。“过两年还没找到对象,过年肯定不敢回家了,干脆找个宾馆住几天算了”。
事实上,看多了朋友们的遭遇,周丹发现,家里的催逼活动总是环环相扣,除了逼相亲,逼结婚,逼生子,一步都不会少。这样“密不透风,无处可逃”的生活让周丹有些不敢想,“我们只是要一个开开心心的新年呀”。
只要大伙话题不是我,过年还是很“温馨”的
“小时候跟着爸妈串门也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很热闹。现在觉得拜年没什么意思,拎着东西到亲戚家坐一会儿,等吃饭。”在企业工作的徐东告诉记者,自己过年宁愿约上朋友出去旅游,也不愿意在家待着,这才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身边不少同学,一到过年就利用假期去旅游或参加研学项目。”今年年前,李俊伟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晒的旅游风景照,也想狠下心“一走了之”。
但回家前,李俊伟接到家里的电话,听到妈妈对他说“准备好了螃蟹、排骨一大堆好吃的,就等你回来”,他“不想回家”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毕竟在家的时间少,不想伤了长辈们的好心。有天晚上,奶奶拉着我的手,跟我聊了一晚上,她想抱抱曾孙的愿望。我突然觉得,一定要回家过年。”李俊伟说。
“农村过年的仪式感很足,这毕竟是个关于家庭和团圆的节日,我们小辈能和老人们多聚聚,以后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周丹觉得,一家人在一起聊家长里短的时候很温暖,只要大家的话题不是自己,就能接受。
“每次爷爷奶奶见到我的时候,他们表现出的兴奋感让自己不忍心再拿起手机干别的事,只想拉着他们的手静静坐着,陪他们聊一聊,我觉得很温馨。”周丹说。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分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或现实条件下相对符合当时生活方式的存在,当传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要发生改变。在社会转型期,这种改变瞬间影响到青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感到强烈的“不适感”,年轻人和父辈的文化观念会产生冲突。
“父母一辈和年轻人之间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理念不同,父辈眼中的"年味"是过年期间的相互走动,是建立在人情基础之上的文化现象。年轻人则追求品质生活,以放松和休闲为目的,调整身心,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王云飞觉得,父辈更注重礼节外在形式,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于实用和享受。
“每一代人的行为方式都有其"合理性",父母和子女之间要相互理解,并且找到一种"妥协",这种"妥协"代表着对彼此的爱与包容。”在王云飞看来,年轻人可以随性应对过年的“烦恼”,但要能宽容、理解亲戚的关爱,同时也要用爱来关怀父母长辈。父辈也应该理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强行干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海涵 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