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嘉熙
在河南太康县总工会定点帮扶的梁堤口村润太服装扶贫车间内,一派繁忙的景象:数十名农民工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紧张忙碌地进行着缝纫、剪线、打纽、熨烫、检验、打包等流水作业,“哒哒哒”的电动缝纫机声此起彼伏。 生产线上,41岁的贫困户刘彩娴熟地进行着操作。“现在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顾家,家里农活也能干,比到外面打工强。”刘彩说,有政策的支持、有工会干部的驻村帮扶,大伙儿都感觉能看到希望,心里也踏实。
几年前,刘彩的丈夫生了一场大病,使得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孩子的学费又像座大山压在头顶,她不得不外出打工,回想起那时的日子,“苦得没法说”。 如今,在工会的帮扶下,刘彩不仅能够家庭和工作两不误,而且凭着在服装制作方面的“一技之长”,成为扶贫车间的技术骨干。 “越是到了年关,扶贫工作越是得抓紧,确保贫困户都能过个好年。”在扶贫车间,太康县总工会主席张俊峰和工会干部们一起,对扶贫车间的运行情况调研摸底。
两年前,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太康县通过财政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个贫困村都建起了扶贫车间,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扶贫车间建立起来了,数千名农民从田地里走到工厂车间。如何把这一群体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为脱贫攻坚战助力?2018年,太康县总工会以特色建会为切入点,把贫困户、农民工、分散就业人员等工人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开展“扶志、扶技、解困”活动,带动贫困户、农民工等群体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工会扶贫的新路子。
经过实地调研、反复研讨,太康县总工会最终将扶贫车间工会建设分为“三步走”——首先在全县工会系统开展以“扶贫车间建立工会组织”为主题的探讨和调研,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然后选取定点帮扶村为试点,将工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上,积极探索“企业+扶贫车间+工会+贫困户”为一体的工会组织模式,优先招用贫困户,让贫困户赚钱顾家两不误;最后在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县推广,在各个扶贫车间广泛建立起工会组织,定期、分批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和岗位帮扶、劳动竞赛,并针对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及时服务。 目前,太康县总工会已经在全县45个行政村、36个扶贫车间建立了工会组织,累计吸纳了近3000名农民工、种养大户、合作社社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会,充分发挥了工会教育培训等优势,有效推动了扶贫车间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在扶贫车间务工,一些原本有工作能力,却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而陷入生活困顿的贫困户,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至4000元,有效实现了企业用工与带动扶贫“双到位”。
“扶贫车间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提升了企业效益,激活了农村经济,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提供了人才支撑,逐步成为创业车间、富民车间、发展车间。”张俊峰说,通过在扶贫车间普遍建立工会,使得贫困户、农民工、分散就业人员等归属感更强,推动了基层工会由“组织覆盖”向“提升功能”不断深入,有效提升了基层工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