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
嘉宾:
管培俊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王 欢委员(史家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邵志豪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两会,“五育并举培养人”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好的教育,不仅仅有分数和升学率,更要有完整的灵魂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堆叠的厚度,更关注体质意志品质和涵养的高度。这也是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回答的课题。
陕西延安市安塞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临摹农民画。新华社发
拥抱新时代的素质教育
主持人: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新时代,我们所倡导和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以往相比有何不同?
管培俊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这是对新时代素质教育内涵最精辟的论述。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三是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四是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五是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六是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劳动观念、职业精神,拥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王欢委员:随着时代发展,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基础上,培养、锤炼孩子的能力、个性及健康的身心,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真正发展,让我们的青少年成为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拥有强烈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成为拥有积极、从容、健康、向上的修养和素养的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更加关照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生活、生命,赋予伴随其一生的能量。
邵志豪代表: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在教育目的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内容上,培育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育方法上,关注每个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身心综合素质的健全发展。在教育结果上,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此外,面对智能化新趋势,必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主持人:当前在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管培俊委员:“五育并举”中较薄弱的是体育和美育。首先是观念问题,公众仍普遍重智育轻其他。其次是师资难题,音体美师资的结构性短缺,长期补充不上,严重地制约着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正常开展。说到底,我们面临的是教师职业缺乏足够吸引力的问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加强音体美教师的培养和补充。最后是政策导向,解决上述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最终还在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上,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王欢委员: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较大问题——将“五育”割裂。例如,想要加强德育就只用讲道理的方法,但讲道理一旦形式化,德育的目标也就达不到了。尤其在智育上,当大家认为成绩是智育的唯一,就很容易从分数上来判断孩子。这些看法和行为实际上都会弱化对孩子的综合判断和引导。教育是面向人的,而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体魄,需要灵魂,需要蓬勃的生气。公众对于成长的理解,往往注重“成”,而轻视“长”,这是需要警惕的一种倾向。
邵志豪代表:当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一直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试教育与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等功利主义取向的教育评价还较为突出,导致德智体美劳“五育”实施不平衡,未达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这其中的突破口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
主持人: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被重新确立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该帮助青少年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如何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管培俊委员: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就是要让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和工匠精神。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一是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在文理科教学中培养劳动观念和态度,在团队活动中训练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二是在校内劳动中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互助和责任。三是在校外实践中延展劳动教育空间,让学生认知、体验、发现、探究、操作。四是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参与家务劳动来获得体验、感受乐趣、培养态度、提升能力。
王欢委员: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是理解简单,使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被淡化。第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体现在三方面:在劳动课中只重视劳动技能的传承,不重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的培养;现行劳动课内容传统、方式单一,与新时代要求和当代儿童心理不相适应;劳动课课时不充足,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因此,我们要通过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开发劳动课的课程内容、探索实施策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等来推动劳动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做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创新、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邵志豪代表:正确的劳动观应包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应涵盖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各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建立多形态、充分整合的劳动教育校本实践体系,包括四类课程:一是独立的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包含通用技术、厨艺、服装设计等;二是整合的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包含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学科实验课程、所有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课程等;三是独立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包含学校的值日扫除和家庭生活中需承担的家务等;四是整合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包含学军、学工、学农、学商等综合实践活动。
扫描二维码看相关视频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8日 05版)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劳动教育的机会和平台,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地评线】华龙两江评:发挥劳动育人价值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我下楼时常常发现,一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还没有习惯垃圾分类,会把果皮、废纸胡乱扔进一个垃圾桶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工作要求。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展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弘扬劳模精神,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倡导全社会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从而激发亿万人民埋头苦干、接力奋斗。
数十年来,劳动教育已不是新鲜名词,不过,此次发布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王健也表示,《意见》当下能做的,恐怕是先推动所有中小学进行劳动教育的开展,让所有学生都有完整的劳动教育体验,而不是急于建立标准。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出台意见,在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为下一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和工作遵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凡事预则立,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出台政策只是第一步,要将政策转化为实效,还需上下齐心、多方合力,共同为学校劳动教育“添把火”。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