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这几天,很多地方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植树造林活动。这是一个全民的节日,自然也看到了全民植树的热潮,很多人自发参与到植树活动中。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把插柳植树上升为一项国家工程。今年正值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义务植树的深入人心,对于生态文明意识也起到了涵养作用。
全民植树要讲义务,在这方面永远没有完成时,还有大量的文章可以做,但也有一个问题,植树是否只要有热情就行?这些年来在植树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重数量轻质量、重“植”轻“管”,部分存在“春天种,夏天黄,秋天死,冬天进灶膛”现象。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到植树成果,也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植树热情。
针对这个问题,现在的矛头都指向了管护不周。症结是在这里,可解决问题必须从概念走向具体,进一步讲,在反思态度的同时,恐怕还要想想专业的问题。植树是一门学问,种活一棵树不是一件容易事。土壤的问题,树种的问题,什么土壤选择什么树种的问题,什么树种具体怎么种植的问题,其实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运动化植树的背后,也有着大量的不专业。
在义务植树的热潮中,现在也出现了一种“业务植树”。简单讲,就是植树更讲业务,推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过去讲义务植树,更多直接种植树木,而现在,则有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多种选择,参与者还可以认种认建绿地、认养古树名木、购买森林碳汇等。即便是直接参与植树,也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而不是仅仅凭着兴趣植树,更不是一植了之。
“讲业务”与“讲义务”并不矛盾。植树确实是一种义务,但植树不仅仅是过程,还要看结果,这就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前提下。在植树过程中更多“讲业务”,则体现了对科学性的追求,这其实为承担植树义务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且,强调“讲业务”,也在事实上扩大了义务植树的参与性。过去很多人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参与到植树中来,现在却可以通过创新的办法来实现事实上的参与。“讲义务”也不是一味拒绝直接植树,只是更加强调植树要讲科学,参与者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全民植树既要讲义务又要讲业务。植树需要热情,但不能仅靠热情,应该进入专业化植树的时代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选择的大规模植树时间,并不是扎堆在植树节,而是根据地区实际灵活机动。这就是“讲业务”导向的体现。(乔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