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实干以兴邦 奋斗代代传

2019年04月07日08:53  来源:央视网

5034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和国的建设者如星河灿烂。家国清明,清心明志,我们慎终追远,实干兴邦。

  这个清明,在新疆马兰烈士陵园,一场每年都会举行的祭奠仪式又如约开启。为了新中国的核试验,400多位长眠在这里的烈士,接受人们的敬礼。

  陈伟时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祭奠长眠在此的父亲,我国著名的核科学家——陈达。

  56年前,还只有二十几岁的陈达和一群同龄人,义无反顾来到常年漫天黄沙的罗布泊。

  因为国际上的技术封锁,研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基地的年轻人们却迸发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

  当第一颗核弹试验的烟云还在翻腾之际,陈达和战友们便冲向了爆心。

  最关键的时刻,陈达和同事们超额十倍完成了取样任务。

  从一名清华大学学生到一位核物理专家,技术将军,中科院院士,陈达和很多并肩作战的战友,最终将英魂留在了这片热爱的土地上。而在马兰基地,直到今天,一批批青年学子仍在相继投身这里,为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毕生的心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承书用一生中的三个我愿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46岁的王承书面对钱三强的邀请,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两年后,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面临再次改行,王承书第二次说出:“我愿意。”而1964年,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面对自己将隐姓埋名一生的抉择时,王承书给出了第三次回答。

  从此,王承书隐姓埋名30年,坚守在高浓铀的研制一线。

  如今斯人已逝,这张泛黄的字条却清晰地记录着她的诺言:“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018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研制成功,正是新一代年轻人完成了王承书一生的梦想。

  前人离开了,后人仍在传承。在祖国的科研前沿,钱学森、南仁东们未竟的事业,早有后来人,继续追逐着科技强国的梦想;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他们的战友用继续坚守,献上最好的祭奠;在祖国的海天阵地,张超年轻的生命过早凋零,但国产航母下水,歼-20翱翔天际,今日之中国国防可以让你长眠;在险境重重的地方,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国14000多名人民警察和辅警牺牲了。如今,更多人民警察继续践行着光荣使命。在祖国的海疆前哨,守卫孤岛32年的王继才走了,但更多人已接过接力棒,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宁静祥和;在扶贫战线,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离开了,更多的扶贫工作者依然在攻坚克难;在八步沙、塞罕坝,后人们正在用行动捍卫着绿水青山的铮铮誓言。

文章关键词:王承书 陈达 兴邦 奋斗 钱三强 高浓 孔繁森 黄群 国防 核试验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地评线】三次“我愿意”挺起精神脊梁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叫王承书,年近半百还面临多次改行,甚至为了核事业隐姓埋名30多年。(4月6日 据央视网报道)  王承书的一生三次“我愿意”,氤氲着浓厚的爱国情,砥砺着坚毅的强国志,激荡着铿锵的报国行。

  • 年近半百,多次改行,她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奇女子

    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 张连合:前3批样品结果都没问题,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一看王承书还是皱着眉头。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 张连合:大家都屏住呼吸,一会报告来了,突然看到王承书眉头慢慢舒展开,有了笑容,大家就知道成功了。

  • “我愿意!”

    她是王承书,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 。

  • 【睹物思人】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 隐姓埋名三十年

    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 张连合:前3批样品结果都没问题,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一看王承书还是皱着眉头。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 张连合:大家都屏住呼吸,一会报告来了,突然看到王承书眉头慢慢舒展开,有了笑容,大家就知道成功了。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