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四个坚持”是什么?

2019年04月16日15:37  来源:求是网

5034

  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习近平2019年4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文章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习近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2019年4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文章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习近平2019年4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文章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习近平2019年4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文章

  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习近平2019年4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文章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习近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习近平2019年4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文章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 国家观 文艺创作 文艺作品 工作座谈会 文化内涵 求是 文艺工作者 2019年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读懂铸魂育人的行动指南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勾勒了铸魂育人的路径,回答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往哪走”的问题。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阐释了铸魂育人的途径,回答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走”的问题。

  •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探索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概言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先导,发展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习声回响·温暖聆听|培根铸魂兴文化

    新春佳节,让我们聚焦过去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那些人那些事,重温那些暖心提气的话语,在谆谆嘱托中感受浓浓暖意,在殷殷鼓励中汇聚前行力量。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寄予厚望。

  • 奋力构建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地 省社科联九届二次全会在郑州召开

    1月19日,省社科联九届二次全会在郑州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认真总结了全省社科联系统2019年工作,并对2020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十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等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就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 坚守“天下为公”的学术担当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坚守革命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壮丽史诗。

  •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真正的文艺精品,一定是深深植根于华夏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深植根于近14亿中华儿女的喜怒哀乐,以人民的欢乐为乐,以人民的忧愁为愁。

  •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首先理解三个问题

    2019年第1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蕴含着继承发展、扬弃创新的思想方法,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密码”

    6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中亚之行回京。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 读懂文化自信,这6篇讲话不能错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