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乡村振兴 河南实践 | 濮阳“大闵城模式”唤醒沉睡资源

2019年05月09日15:45  来源:映象网-猛犸新闻

5034

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村:“大闵城模式”唤醒沉睡资源 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村因孔子高徒、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而得名。

过去大闵城因闵子骞而有名,而今,却以乡村振兴的“大闵城模式”让人瞩目。何谓“大闵城模式”?它对振兴乡村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有何作用?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日前前往大闵城进行了深入采访。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宋明增/文图

村干部带领贫困户种韭菜脱贫

4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环境优美的大闵城村,一条平坦笔直的柏油马路贯通村庄;村室不大但干净整洁,桌椅配套齐全,墙上张贴着村里近年来获得的各项荣誉和贫困户的基本信息。

据大闵城村党支部书记邹建明介绍,该村位于濮阳县最南端,地处两省四县交界处。大闵城村耕地面积少,人口多 ,南临黄河,北靠大堤,是典型的黄河滩区。虽然紧靠黄河,但全村362户1423名村民却用不上黄河水,1885亩耕地依然要靠机井灌溉。多年来,村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直顶着贫穷的帽子。过去,村里的主要一条东西街道上到处是坑,最深的坑有60多厘米,下雨天,农用四轮车从这个街上路过,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需要车拉人推才能离开。村中曾流传“人要是昧了良心,路过大闵城会淤死到大闵城街里头”,可见大闵城街里的路多难走。2014年以前,该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是省级深度贫困村。

“村里以前开个会都没地方,还要到村干部家里借地儿。”60多岁的邹建明回忆起以前感慨万千。

穷则思变。2014年,一个外地人通过土地流转在大闵城村承包了100余亩土地种植大棚丝瓜,到了收获季节,每亩丝瓜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这在村民中引起很大震动:平时种小麦和玉米,两者加起来每亩纯收入一年还不到1000元,种植丝瓜的经济价值竟然是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10倍。当年,村里就有9户村民种起了丝瓜。

这件事也让如今依然在任的大闵城村村支书邹建明意识到,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才是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2015年年初,他和村“两委”班子通过到外地考察,发现种植韭菜更适合大闵城村的实际。“回村后,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建简易大棚种植韭菜。但大家都有顾虑,跑了两天没有一户同意。”邹建明说,无奈之下,他只能和村主任一起,在自家责任田进行试种。当年,邹建明家的8亩地全部种上了韭菜,到了年底,除去成本,纯收入5万余元!

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很多村民打消了顾虑。2016年,70户村民加入种植队伍,全村种植韭菜80余亩。到了2017年,全村韭菜种植面积超过200亩,每亩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村里的部分贫困户靠韭菜种植脱了贫。

副市长雨天到村走访 催生大闵城模式

在村干部带领下和驻村干部帮扶下,虽然大闵城村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目标,但是如何保证让脱贫村民彻底脱贫?如何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这是摆在驻村干部刘传运和村支书邹建明等村干部面前绕不过的一道硬坎。

地处黄河滩区,由于长期受到“黄患”的威胁,村里除了有众多的废弃坑塘、几十眼政府帮扶灌溉机井等集体资源外,别无他物;然而,在农村要想发展,除了种植、养殖、加工外,能走通的路子也不太多。

该村土地是淤沙土,曾经有过种红薯的历史,产量倒是还很高,只是销路不好,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村集体要是能弄个红薯粉条加工厂,发展红薯产业深加工,拉长红薯产业链条,保证村民红薯有销路,就能调动村民种红薯积极性,从而能保证村民快速稳定增收脱贫致富。”驻村第一书记刘传运和村支书邹建明等村干部一致认为这是个好办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万事开头难,最难的就是没有启动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

天无绝人之路!据渠村乡科级干部吉庆龙介绍:2018年5月15日上午,一个大雨天,濮阳市副市长、濮阳县委书记张宏义冒雨入村实施精准扶贫调研座谈。在座谈会上,张宏义了解到村里想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启动资金时,问在座村干部:“你们村有什么资源?”“除了好几个废坑,和几眼机井,啥也没有!”实在的村支书邹建明如实回答。半开玩笑的回答,却让张宏义脑海中闪现大思路:为什么不把这些村里闲置资源确权,实现资源变资产,以资产做抵押,这不就有了村集体启动资金了吗?

张宏义当场通知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大闵城村干部在县委的支持下,把村里的沉睡资源确权办证,实现资源变资产,对资产抵押贷款,落实资产变资金。有了启动资金,结合村里的红薯种植优势,选择粉条加工项目,完成资金助产业,催生了濮阳县土生土长的“大闵城模式”形成。

利用闲置资产 发展集体经济 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村“两委”班子通过调查摸底,弄清了村里闲置的资产情况,确权办证后实现资源变成资产。2018年6月,该村贷款40万元,成立了濮阳县闵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360亩土地种上了红薯苗,又投资建了个占地12亩的粉条加工厂。

“去年红薯获得了大丰收,亩产6000多斤。我们把360亩红薯打成粉,共计6万余公斤。”邹建明算了一笔账,“光这6万余公斤淀粉就可以收获6万余公斤粉条,每公斤粉条按批发价20元计算,毛利润也在120万元左右。粉条加工厂每天的生产能力为5000公斤,我们自己生产的淀粉根本不够用,计划再从山东等地购进大量的红薯淀粉,每公斤粉条的纯利润在6元以上,一年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为了保证生产优质粉条,我们专门请来汝阳非常有经验的师傅负责。”在去往粉条加工厂的路上,邹建明告诉记者,“粉条加工厂在管理和销售上,我们聘请行业内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引进现代化管理机制,确保村集体企业实现高收益高回报!现在已经有4户贫困户在公司入股,10名贫困群众在公司就业。很多村民要求公司今后向他们提供红薯苗,把种植的红薯卖给公司。”邹建明领着记者参观粉条加工厂时,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计划再建一个红薯醋厂,用红薯出粉后留下的粉渣做原料,酿造红薯醋。还要把醋渣再利用,建一个有机肥厂,形成循环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好了,贫困户既可以享受入股分红,又享受优先在村办经济实体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就不用担心返贫了。”

“原来是省级深度贫困村。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现在全村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有50户村民把原来的砖瓦房、土坯房翻盖成了两层楼房,30户村民家里添置了小轿车。到目前,全村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除了4户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兜底’户外,其余贫困户全部实现了正常脱贫或稳定脱贫。如今有了可长期依托的村集体项目,让村民致富奔小康我心里更有底了!”邹建明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闵城模式”助推濮阳县乡村振兴结硕果

濮阳县以大闵城村为试点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促产业的有效路径,这就是濮阳县土生土长的“大闵城模式”。

“大闵城模式”集中回答了,钱从哪里来?产业项目怎么选?集体经济怎么管?三大难题,为村集体经济改革撕开了一个口子,趟出一条路子。大闵城村在县委的支持下,敢闯敢试,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村里的资源确权办证,实现资源变资产,对资产抵押贷款,落实资产变资金;结合村里的红薯种植优势,选择粉条加工项目,完成资金助产业;实施公司化运作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让集体经济受益,群众普惠分红。

“大闵城模式”是农村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资金难、贷款难、项目难、管理难,面对着一个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个横亘绵延的难题,濮阳县抢抓机遇,借势发力,部门协作,务实创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打响了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当门炮”,县直部门主动入村,确权颁证;贷款主体由个人转为集体公司,打消了村干部的思想顾虑;评估机构免费评估,金融部门优化流程,提升额度,实现了资金倒逼产业,资金助力发展,实现了“大闵城模式”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报记者在濮阳县许多乡村采访时了解到,“大闵城模式”唤醒了濮阳县大地上沉睡了多年的集体资产,40个村集体跟进,30个村进行了集体公司注册,17个村实现贷款780万元,174个贫困村通过入股分红、光伏收益、扶贫车间租金等多种渠道,村集体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龙乡大地勃勃生机卷云起,春意盎然正当时。

■专家点评

大闵城模式关键在以结构调整撬动产业振兴

□杨建国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大闵城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做好了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结构,大闵城在实践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个探索的重点是:结构。无论是韭菜、丝瓜,还是之后的红薯产业,均着眼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基于大闵城小麦和玉米经济效益低下等现状,大闵城重点做好了“破”和“立”。“破”,就是要破除祖祖辈辈种植小麦和玉米的习惯;“立”,就是不种玉米、小麦,种什么?就是要围绕大闵城的优势来发展特色作物,比如上面提到韭菜、丝瓜,以及后来的红薯等等。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大闵城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渐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向现代化、高效化发展。

第二,思想转变,很长时间以来,大闵城一直处在农民增收无门,致富无路,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状况下。而从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往产业发展路子转型,正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后续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之所以说,这种转变很有代表性,就在于,笔者在多地考察过程中,碰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在农村发展环境和生态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传统种植模式,会越来越缺乏市场竞争力和长久活力。

当然,这种思路转变,不能至上而下硬性推广,更多地要靠类似邹建明这样的基层干部的耐心的交流沟通,以及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学习。

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大闵城模式”集中回答了,钱从哪里来?产业项目怎么选?集体经济怎么管?三大难题,为村集体经济改革撕开了一个口子,趟出一条路子。

文章关键词:大闵城模式 醋渣 粉条 村民 韭菜 闵城村 濮阳县 贫困户 实践 丝瓜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