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要中考,家人贴告示希望邻居不要大声喧哗、大声放电视...??)
最近一位网友投稿,说她前两天一开门整个人就愣了,楼下大门口赫然贴了一张告示,上面这样写道:
因为自家小孩这周末参加中考,故请邻居们在这段时间内,尽量不要大声喧哗,大声播放电视等等。
emmm...突然有点不知道说啥好了,所以先来个选择题吧。
网友:虽然理解,但有点小题大做?
家长的心情多少是能理解啦,为了孩子 邻居稍加注意,好像也不算什么为难的要求?
但也有网友觉得,稍微有点太夸张了伐。
什么时候中考的仪式感,都要这么隆重了?
还是说现在流行样样事体官宣?
如果以此类推的话,下次高考是不是要贴小区门口了,要整个小区配合一下?
而且贴告示通知大家这样那样,感觉有点太自我了好像,总归有人会觉得不爽了。
网友建议,与其要求别人迁就自己,不如自力更生住酒店去了。
再说的直白不客气一点“我认得你吗?”、“你小孩考试凭啥要干涉我的生活”。
此外,另一方面,这种广而告之的过度关心,冥冥之中也给小孩徒添压力。
邻居一看告示,哦晓得了,你家小朋友要中考了,事后总归会好奇你家考得好不好。
考得好皆大欢喜,万一考得不好...
那不就有点戆了...
类似的事情 还真不少...
这个中考贴告示,不由得让人想起很多类似的事情,就比如前几年的这个热点新闻,当时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因为媳妇怀孕,家人就挨家挨户敲门,要求邻居关掉wifi
“……”
无语哦,谁碰到这种邻居,真的一言难尽的倒霉。
诸如此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事情,居然不在少数,随便搜一圈 就能搜到不少。
“儿媳妇怀孕 公公掐断全楼网络”
“邻居让我把wifi关掉怎么办?”
xx客服给您支妙招
▼
“儿媳妇怀孕,老人装信号屏蔽器断wifi”
▼
因妻子怀孕,某小区业主就发布了一份倡议书,建议其他住户不要遛狗,送走宠物。
网友家里装了地暖,楼下老太太要求她们开地暖,为啥?因为老太太家的孩子怕冷。
除了因怀孕闹出的无理要求,升学考试时的过度焦虑,也是引人反感的“重灾区”。
此前就有一些新闻,在高考英语听力期间,考生家长组织封路护考,见人拦人见车挡车,连自行车和行人都不让过,引起路人反感:至于这样吗?
是啊,至于这样吗,这些家长以前参加高考时可有封路护考?
升学,生子确实是人生大事,大家理解帮忙是一码事,但也不要过度焦虑 影响别人了。
这事你怎么看?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学改革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关键,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江苏省注重农村学校美育均衡发展,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少儿版画、南通市通州区的民间美术、镇江市扬中市的剪纸艺术、扬州市邗江区的传统手工艺、徐州市睢宁县的儿童画等,成为当地农村学校的美育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月5日开始放假,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都要2月份之后才开始假期。
…… 新闻速递:2020年重阳节来临之际,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出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呼吁社会通力合作,帮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在文物保护问题上,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力度,更专业的水准,绝不能让那些珍贵的史料,损毁在推土机下。
只要学校开齐美育课,学生上好美育课,美育不再被漠视,改革的价值也就实现了。为此,将美育纳入中考,应重视过程评价,只要学生积极参与美育课以及艺术活动,就该获得美育满分。这无疑也是教育部对此不设时间表,而强调开足开齐开好体育美育课程的初衷所在。
据媒体近日报道,山东青岛一所中学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结果遭到家长反对和投诉,引发广泛关注。家长反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说得更直白些,是“看不起”体育教师,认为相比于语数外科目的教师,体育教师当班主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教育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体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并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郑州中学生张宇建议,美育全面进中考后,不要一考定音,最好能结合平时艺术中的表现和最后成绩,强调过程性。
在师资和场地方面,王登峰介绍,根据要求,各省(区、市)要制定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的行动计划。到2022年,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符合学校体育美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学校的体育美育场馆设施器材要能够基本满足“教会、勤练、常赛(展)”的要求。
近日,山西省长治市将把裸眼视力和体重考核结果纳入中考总成绩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2019年6月,长治市宣布,从2022年开始,当地中
2019年6月,长治市宣布,从2022年开始,当地中考将增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50分,其中身体素质占20分。
记者9月27日获悉,郑州通过“城市大脑”加速“一件事”改革,目前已有328个“一件事”实现“一网办通”,极大地提升了政府服务效率,让市民和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今年3月份以来,郑州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梳理开发了一批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民生热点“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