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映象焦点 > 舆情观察 > 正文

要稳妥也要反思,地名整治为何引来段子手的集体狂欢

2019年06月21日16:32  来源:澎湃新闻

5034

  全国范围内整治不规范地名引起的争议不断发酵。舆论场上一浪接着一浪,这项原本严肃的事业,却引来段子手的集体狂欢。

  6月21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要重点清理整治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强烈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要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充分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审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单,严格按程序推进实施。

  这一表态不仅及时而且有针对性,把整治地名工作的初衷、原则、方式方法都解释得很清楚了。“大、洋、怪、重”的标准明确了——“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强烈”;底线明确了——“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避免争议的具体途径也明确了——“充分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其实如果此前各地都秉持上述态度整治地名,这些天很多纷扰本不会出现,那些段子更不会广为传播。

  回到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中,地名“大、洋、怪、重”的现象早就引起了舆论的不满,当时的舆论风向是呼吁整治的。也就是说,整治地名本是一项民心工程,本来应该赢得公众的支持与尊重,结果被一些地方念歪了经,引发公众心理上的困惑和反感。于是政策与舆论的关系从合作变成了对抗,殊为可惜。

  因此在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的同时,有必要总结一下,经是怎么被念歪的。个别地方对上头文件的机械执行、盲目执行是核心症结。

  这些地方的决策者或许以为,不规范地名名单越长、整改措施越严厉,越能显示本地的成绩和魄力。殊不知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他们不仅在当地遇到民意的反弹,而且个别奇葩案例被社交媒体放大,伤害了全局工作的合法性、严肃性。从客观效果来看,这就是“高级黑”。

  近年来,个别地方机械执行文件导致公众误解政策初衷的案例,还不止改地名这一件事。这说明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科学化还有不小的改进余地。地方上的某些执行者以为只对文件负责就够了,却是现实情况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对社情民意缺乏尊重和敬畏。这种情况不能以“好心办坏事”加以推脱,不管什么“心”,只要把事搞砸了就得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整治不规范地名全国各地都在做,但做得极端过火的只是个别地方。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赞赏,比如河北省民政厅地名规划处负责人表示,“你说你要改,你得先问问老百姓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是不是?”

  据报道,西安市民政局对最开始上报的151个不规范地名进行逐一核查,根据部分企业使用登记的相关证照及公司合法注册名称,已将部分地名从列表清单中移除,151处不规范地名缩减到了98个。正视自身工作的不足,主动从民意中从吸取合理意见,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社交媒体时代,地方执行部门应该从一开始就对舆论场的反应有预判。因为在现在的舆论场里,极端个案很容易被放大,引发舆论的撕裂、失焦。评判一项政策执行的好与坏,舆论反馈本来就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一旦出现舆情,更要认真对待,及时回应。

  推进不规范地名整治,因个别地方执行走样引发的“歪楼”现象理应迅速纠正,让这项工程回归利民便民的初心。(西坡)


文章关键词:地名整治 段子手 集体狂欢 责编:张迪弛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