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一家国企后勤单位转型求变“产值破亿”
从一个只能靠吃补贴度日的后勤保障单位到如今外闯市场,成为服务全国12个省(市)工业水务、产值破亿元的转型“新秀”,中原油田供水管理处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中成功转型,涅槃重生。
转观念:不拿补贴当饭吃
过去,中原油田供水管理处只是一个为油田8万余户居民提供用水服务的后勤单位。自2015年起,国家正式启动国有企业“四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工作。
对于供水管理处来说,这项改革意味着它一下子失去了原先职能,变成了依靠国家补贴的“无用”单位。
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转型,必须寻找新的路子。但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多年如一日按部就班的工作已成为习惯,一心求“稳”的思想很难改变。面对这些挑战,供水管理处班子成员认识到转型首先要转变的就是观念。
“深入到一线员工中去,一个一个做工作。”供水管理处经理陈东升说,经过一次次的谈心,大家的思想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转变。渐渐地,“以等政策要补贴为耻、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荣”“等政策要补贴不如主动创造价值”成为供水管理处全体员工的思想共识。
观念转变了,转型的出路在哪里?除了供水,对于从没有涉足过其他领域的供水管理处来说,转型的每一步都十分困难。
“时代在变,业务也要跟着变。”供水管理处党委书记邱宏伟说,经过反复研讨,他们最终确立了培育新业务、调整产业布局、走向外地的工作路线。
寻出路:上下一心闯市场
转型一开始,供水管理处结合实际,带领职工着手培育“油气保障、水务运维、包装饮用水、工程施工、技术服务”五项核心业务,寻求分离移交后转型发展之路。
新业务开拓了,但原来的技术达不到,员工即使如愿转了岗,新业务不会做,也是空谈。
面对实际,供水管理处打造了“全天候”培训模式,依托原有的技师工作室建立了一个实战培训基地,给员工进行全面的新业务培训,鼓励职工“一专多能”,帮助职工双证持有率达到90%以上,三证以上持有率达到80%以上。
为了提升职工水务处理的实操能力,该处还把中原油田普光气田——我国开发的首个百亿立方米高含硫气田当作“练兵场”,并开拓了高含硫气田开发水务保障和污水处理业务。
带着这样的坚持,几年来,纵然在市场的严峻挑战下,供水管理处还是闯出了自己的天地,顺利承揽了中石化元坝气田、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重大水务项目。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奋战元坝气田的情景。”供水管理处的副经理尚红超回忆说,“那是我们中标的第一个真正走出油田的外部项目。面对技术难题,我们供水人集中全处的技术力量,攻坚克难,费了好大劲,终于啃下了第一块硬骨头。”
凭借优质高效的服务,截至目前,该处共开发出13个外部水务市场,遍及河南、天津等12个省(市),水处理量由19万立方米/日增加到322万立方米/日。
勇担当:谋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想在转型路上寻突破,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支撑。为了在核心技术上迎头赶上,该处加强技术研发,专门聘请了中原油田博士后流动站5名博士,与郑州大学、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成立了博士后水务技术研究中心、水务技术创新研究基地。
在研发人员的不断攻关下,目前供水管理处共开展了危废水、矿井水等前沿技术研究,建立高含硫工业污水处理、煤化工化学水处理、输气站场污水处理、LNG海水预处理及排放、高浊度黄河原水处理、高压长输管道运维等6类8项技术体系。
同时该处开展环保前沿技术研究,水质检测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检测参数由63项增加到79项,检测标准由63个增加到157个,获得国家管理创新成果1项,国家专利22项,省部级成果45项。
“昔日,我们长期受惠于主业。如今,我们有义务回报主业。”陈东升感慨说。
凤凰涅槃式的转型也让中原油田供水管理处在一众国企中非常亮眼,今年5月,该处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全国受表彰的92个先进集体之一。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