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08亿斤!“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调查结果显示,经国家统计局核准,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为749.08亿斤,比上年增加26.34亿斤,增长3.6%。小麦总产量748.36亿斤,比上年增加27.79亿斤,增长3.9%。

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再创河南夏粮总产量历史新高。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再次进行重点阐述,体现了对河南的关心、对“三农”的重视、对农民的情怀、对粮食的关注。

习近平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总书记说: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河南粮食生产再迎丰收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河南省委、省政府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藏粮于地”步伐铿锵。河南省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总粮食生产能力超过1300亿斤。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已累计建设高标准粮田6163万亩,完成规划任务的96.8%。

“藏粮于技”持续推进。河南省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2018年全省通过国家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93个、占全国的1/10。近年来,一批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主导品种,对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6%。

5月29日,在河南省舞阳县文峰乡焦楼村一处麦田里,农民将收获的小麦装车(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19年麦收,自5月25日南阳大规模机收作业启动,6月13日全省麦收基本结束,历时20天,全省“三夏”机收作业秩序井然,机收率保持在99%以上。

在多年高产稳产基础上,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高基点持续推进。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200亿斤,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亿斤,达到1329.78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0,居全国第二位。截至去年,河南小麦已经连续13年增产、连续15年丰收,连续6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

今年河南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再创河南夏粮总产量历史新高。

●总书记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坚守耕地红线不突破 实施“土地整治1+N”行动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基。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2018年1月河南省印发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我省实行“管控性、约束性、建设性、补救性、倒逼性、惩罚性”等六重耕地保护措施,建立了以耕地保护为首要任务的土地管理新格局,全省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我省耕地保护目标是1.2035亿亩,截至目前,我省耕地保有量面积达到1.2166亿亩,比国家下达的目标多131万亩,耕地保护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在严格保护的同时,河南还在土地整治上下功夫,实施“土地整治1+N”行动,将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结合,有效推动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产融合发展。“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00万亩左右,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由于完成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且成效显著,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总书记说: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近年来,河南省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在发展“四优”中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优质小麦成“尖兵” 建国以来小麦品种“升级”10次

河南省小麦育种专家钱建康介绍说,“今年河南优质小麦大幅度增产,小麦增产提质,能让种粮农名收入显著增加,稳定种粮信心。”

2019年6月5日,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徐庄村优质强筋小麦高产百亩示范方传来好消息:经农业专家验收组对该示范方内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周麦36号”进行实打验收,周麦36号亩产达到789.2公斤,创下国内优质强筋小麦单产好成绩。据介绍,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周麦36号”是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主推小麦品种之一。

“我省自主培育的郑麦9023、郑麦366、丰德存麦5号等系列优质小麦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高产纪录。”我省知名育种专家郑天存说,截至目前,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8%。

目前,河南小麦的品种利用水平,在全国居于绝对领先地位。资料显示,1949年~2018年,河南小麦品种进行了10次更新换代,小麦平均单产由不足100斤提高到835斤,最高亩产突破1500斤。随着河南小麦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的加大,小麦种子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由前五代的8~10年更换一次变成第六代后的4~5年更换一次,更换速度明显加快。

“四优”强力推进,“四化”加速发展,助推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已发展到1204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花生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2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一半以上;优质林果达到1450万亩;优质草畜走出了一条秸秆换肉换奶、循环发展的路子,畜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此外,大豆扩种,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也不断扩大。

粮食就地转化卖得好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头”连“工尾”,“粮头”带“食尾”,记者在走访时观察到,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我省各地正推动粮食就地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龙头”带动产业链。“我们新研发的面包糠,售价每吨1万元左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5月28日,项城市莲花面粉厂总经理贾留敏说。为企业“量身定做”优质小麦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立华告诉记者,他们的5万亩小麦,今年增收在500万元以上,间接带动上千户农民增收。

“特色”提升价值链。“现在大家都想吃得好一点、健康一点,所以我的稻子价钱高还卖得好。”6月2日,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长太告诉记者,他种的水稻,因“绿色”“有机”在当地很受欢迎。靠着发展有机水稻,老杨从4年前的贫困人口变成了现在的致富带头人。

“电商”串起供应链。在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唐河,近年来不少农民搭上电商快车,让传统杂粮红薯重现光彩,城郊乡王庄村农民“红薯哥”李书强就是其中之一。红薯苗、红薯叶,再加上鲜红薯、红薯淀粉,去年,他在电商平台的交易额突破500万元。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从“大厨房”到“大餐桌

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8万家,各类新型职业农民超过53万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板块,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5月23日,在南阳市卧龙区,大型农机正在麦田里收割作业。陈辉吴宁摄

通过农区工业化,农业大省河南培育了一批“响当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实现了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大战略,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正有力推动着乡村产业振兴。

“大厨房”凸显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优势。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和联合体。

“大餐桌”显示河南省农业坚持市场导向。向国人餐桌提供更多优质肉蛋奶和果蔬,不但让大家吃得饱,还要让大家吃得好、吃得安全。

“河南造”让国人厨房更为丰盛。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速冻食品产业,以双汇等为代表的生猪产业,以花花牛、科迪等为代表的奶业产业,以恒都、科尔沁等为代表的肉牛产业,以华英、永达等为代表的肉禽产业,以灵宝苹果、好想你枣业等为代表的特色食品产业,让河南的农产品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不断提高。

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集群,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群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龙头企业与小农户之间建立起各种紧密联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33.9亿元财政奖励河南产粮大县

近日河南省财政下达2019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3.9亿元,鼓励各地抓好粮食生产,产粮大县获得奖励。

河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按照动态奖励机制,根据近年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情况,筛选入围获奖县。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此次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3.7亿元,共覆盖兰考等数十个常规产粮大县和滑县等10个超级产粮大县,主要用于支持粮油生产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此外,为进一步调动市县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河南省级财政安排奖励资金0.2亿元,对新安等7个未列入中央财政奖励范围的省级产粮大县,给予适当奖励,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9年,河南小麦再获丰收,河南再一次扛稳粮食安全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