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25日电 湖北郧阳:小袜子做成扶贫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李伟
“每天至少处理1000双,我缝线,母亲翻袜。”45岁的明刚坐在家中织袜机前一边忙着手头的活儿,一边和记者聊天。
明刚告诉记者,20年前,自己不幸失去左腿,妻子离他而去,留下一个3岁的儿子和一对老人。在被认定为贫困户后,他们搬离大山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居。新居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
明刚和母亲除了加工袜子1个月挣3000多元外,他还负责修理镇扶贫开发公司配给大家的针织机,父亲在村里当保安也有收入,儿子在外打工,收入虽不高,但他家已脱贫。
在郧阳区,像明刚这样的家庭扶贫作坊有200余家。全区19个乡镇都有袜业扶贫工厂和车间,当地引进袜业生产及上下游企业28家,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2600余人在袜业工厂务工,后道工序带动7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的75%为贫困户。
这个汉江边一个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贫困县区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中部地区的“袜都”?这不得不提起2016年12月从水利部来郧阳扶贫挂职的陈伟畅,正是在他的牵线之下,郧阳有了制袜产业。
郧阳贫困发生率达35.48%,最大的短板是老百姓缺少致富的好门路,如何让当地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陈伟畅想到了自己的老家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这里制袜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近年来,用工缺口和土地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大唐袜企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唐众多袜企迫切需要产能转移,郧阳既有区位优势,又有政策和劳动力的优势,两地一拍即合。
大唐袜业全产业链众多企业进驻郧阳后,迅速在各乡镇建设袜业扶贫车间,当地对有意向开办家庭作坊的贫困户,进行岗前培训后免费提供缝头袜机使用,确保他们能在家庭或者作坊就业增收。
如今,郧阳创新探索的乡镇建“扶贫工厂”、村建“扶贫车间”、户建“扶贫作坊”的模式,已经产生效应,袜业已成为当地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24日,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一织袜工厂里,机器轰鸣,1000台世界最先进的织袜机正在紧张调试。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告诉记者,全区签约制袜设备全部投产后,可带动1.5万余贫困户脱贫就业,人均每年增收2万余元,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脱贫户石玉明曾经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油茶加工户,靠加工油茶成为当地比较富裕的农户。”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许多贫困山区正是依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发扶贫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脱贫成效。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8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935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224家,建设2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涵盖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三区三州”。
11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批准镇原县等8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批准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等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11月16日,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公示,宣布贵州9个挂牌督战贫困县拟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11月20日,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融水苗族自治县等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已有云南、新疆、宁夏、四川、广西等5个省区共35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甘肃省政府21日宣布,甘肃全省75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退出。截至目前,中国甘肃、广西、四川、云南、新疆、安徽、江西、青海、西藏、内蒙古等21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童道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06年秋季学期,双坪中学迎来石明警等15名特岗教师,当时学校仅有1栋教学楼,老师们挤在两间房里办公,没食堂也没宿舍。班上52个学生,不管是住学校附近,还是在大山深处,石明警都逐一走访,有时还会拉上任课老师一起去家访。
55岁的宋泽莲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双井子村的贫困户,自从家门口建起了蔬菜基地后,她告别了四处奔波打零工的生活,收入也有了保障,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2014年以来,多伦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1亿元,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3.2亿元,主要实施大棚蔬菜、陆地蔬菜种植及肉牛繁育项目。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通辽市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总人口313.32万,其中155.85万为蒙古族,这里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现在的庙屯旧址保留了18座具有安全保障的土房,街道、院落和房间的所有设备设施也全部保留原样,展现的是最原生态的农村风貌。
绷紧弦、加把劲,锚定方向、再接再厉,克服各种挑战,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 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同时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将继续助力全球减贫工作,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