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这封家书,看哭了……

2019年07月29日10:35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5034

这封家书,

短短数百字。

字字句句,

催人泪下。

信中有“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信念,

有“不需要营救我”的决绝。

更有对三个幼子的殷殷嘱托,

那拳拳爱子之心让人泪目!

写信人:刘伯坚

我党我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收信人:刘伯坚的妻嫂梁凤笙等

时间:1935年3月16日

地点:国民党江西省大庾监狱

刘伯坚写给亲属的遗书

从被捕到牺牲,刘伯坚共给亲人写了四封书信,其中三封反复嘱咐妻子的兄嫂找到虎、豹、熊三个儿子,并对孩子们提出殷切期望。

最后一封信是刘伯坚写给爱人王叔振的,信是这样写的:

刘伯坚并不知道,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四封家书,

一行行滚烫的文字,

仿佛能碰触到那份对信仰的坚守,

和对孩子深深的爱与期望。

一起追忆血与火的岁月,

了解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刘伯坚,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底,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刘伯坚

回国后,刘伯坚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学习结束后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11月,叶剑英(左起)、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 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等红一方面军领导在福建建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做了大量准备和牵制工作。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国民党军队向各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苏区斗争越来越艰苦,留守红军的游击战争是艰苦卓绝,九死一生。

1935年3月4日,这位早年曾留学苏联、在冯玉祥西北军中享有“军中骄子”之誉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在率部突围时左腿中弹不幸被捕。

刘伯坚在大庾监狱和绥署候审室被关押了12天。在这短短的12天铁窗生活中,他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给我们留下了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珍贵遗墨。这些家书文笔流畅,字迹潇洒,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刘伯坚在狱中写下诗词《带镣行》

刘伯坚写给妻子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一边是森严的杀场,一边是从容的留墨,这是一种怎样的凛然和镇定。正如老将军宋任穷所说的:“刘伯坚这个人真了不起,快要上杀场了,还是那样镇定自若的写家书,信上的字迹和笔画,跟平时工作时的字迹和笔画一模一样,一点没有变。”

刘伯坚写给妻子王叔振的遗书

刘伯坚的这几封家书几经周折,辗转到周恩来同志手中,周恩来看到遗书后,潸然泪下,直到解放后还多次提起:“那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是我们党的宝贵的财富!”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刘伯坚和妻子王叔振的爱情故事,曾在北伐军中传为佳话。战斗的岁月里,夫妻俩聚少离多。

刘伯坚与妻子王叔振

刘伯坚有三个儿子,由于工作需要,在前往中央苏区前,将大儿子虎生托付给妻子王叔振的嫂子,带回西安抚养。此后,虎生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亲。豹生则被寄养在一只商船上,熊生刚刚出生一个月,就被母亲送给闽西连城县芷溪村黄荫胡家抚养。虎、豹、熊三兄弟自来到人世,便天各一方。

送走小儿子熊生时,在闽西苏区工作的王叔振给刘伯坚写去这样一封信:

毅伯:

你说过的为着革命,我们是什么都可以牺牲的。我忍着极大的痛苦,含着眼泪,把熊儿送人了……

妻 叔振

舐犊之情让刘伯坚对三个年幼的孩子非常想念。在写给妻嫂的家书中,刘伯坚多次提及孩子,信中详细描述和记录了幼子托付的地方和人家,这背后是一位身为革命者的父亲的深深牵挂。

刘伯坚为三个幼儿所设想的人生之路,不是追求大富大贵、功成名就,而是希望“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在给妻子的绝笔信中,刘伯坚亦不忘嘱托把孩子养育成人,希望爱人“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革命事业。”

在刘伯坚夫妇牺牲后,三个孩子都在难以尽述的艰难中长大成人,并先后被中央找到。1979年5月,在刘伯坚、王叔振双双牺牲44年后,他们三个儿子在北京相聚。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刘伯坚在家书中预见到了人生即将终结,但他坦然接受这一杀身成仁的结果,并拒绝家人设法营救自己。

他在信中特别叮咛亲友们不要将他被捕之事告诉曾经的“友人”——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冯玉祥、邓宝珊以及国民党上层人士于右任等人,更不要请他们出面营救。主要原因在于,他深知自己“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不愿“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伯坚保持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他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写道“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表露出“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的决心。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是刘伯坚对自己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刘伯坚家书的故事,是长征路上红军无私无畏的一个缩影。这种精神的力量,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文章关键词:刘伯坚 1933年 家书 中共六大 友人 长征精神 长征书简 带镣行 中央苏区 我党 责编:安文靖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