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景区的建设,他和爱人都在景区找到一份保洁员的工作,两人每月能挣2500元,公司还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千多元的社保。现在,王永强一个月的收入,就比原来一年挣得还要多。不仅如此,因为旅游开发,他家的两亩土地还得到10万元的补助。
王永强
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将占用村民的土地、林地等资源折价入股,景区建成后按照门票收入的10%进行分红。同时,只要景区还在,村民每年至少也能拿到每亩地230元到600元不等的分红。这种分红方式“上不封顶、下有保底”,是景区文旅扶贫工作探索出的“资源入股带动”模式。
除此之外,景区还采用“劳动就业带动、经合组织带动”等七种脱贫模式,带动了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使这个穷山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川省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于宏: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新修了连接村社的道路,达97公里;二、为景区老百姓新提供了4800多个就业岗位;三、农民收入从2015年的人均纯收入6500元,达到2018年的8800元;四、通过文旅开发扶贫解决整个片区9万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问题,使过去的穷山区变成了景区,也变成了老百姓美丽的新家园。
巴山大峡谷景区
半小时观察:
四川省宣汉县通过打造全域旅游,不仅解决了大巴山区群众就业问题,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同时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目前剩下的扶贫工作,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如何构建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
我们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进一步积极运用市场思维,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产业扶贫的发展,让大山里的群众分享到更多的发展红利,书写好脱贫攻坚的答卷。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记者刘桢珂)迎着初冬的暖阳,“决胜2020”看四川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凉山,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三河村立足资源禀赋,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
20多年前,正在地里忙活的余文武听到头顶哗哗响,抬眼一看,第一次邂逅了传说中的滇金丝猴。除了给滇金丝猴添加辅食,余文武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收集滇金丝猴粪便进行化验,以便掌握滇金丝猴的身体状况。
凉风村,海拔1700米以上,是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的一个高山村;伍东,32岁,这个高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伍东挨家挨户排查哪些房屋符合危旧房改造标准,哪些农户适用易地搬迁政策,带领村民住进了崭新的楼房。
重庆市城口县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山底河谷地带着重发展生态型乡村旅游,已建成11个1800户“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带动1200余户5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据阚吉林介绍,到2020年城口将新建15个优势资源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40%的贫困村、50%的产业薄弱村的主导产业,至少带动1.2万户通过中药材产业实现增收。
吉克石乌到三河村的那天,听说来了客人,吉好也求的二女儿吉好有果一骨碌从床上翻下来,刷牙、洗脸一气呵成。现在,吉好也求的新房有单独的厨房与洗手间,每天洗脸、刷牙成了吉好有果和弟弟妹妹们的好习惯。”带着大凉山的好消息来到北京后,吉克石乌更加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