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石可欣
“稳一点,手臂要抬平,保证身体不触线,清水不外洒。”8月2日,刚刚下过雨的天空一碧如洗,鲜红的国旗下,77集团军某旅的王松委正在督导队员进行扫雷平衡训练。
记者眼前这位神色自若、身材结实的32岁河南汉子,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从军经历。自从2007年参军入伍以来,王松委参加了藏区维稳、汶川抗震救灾、泸州抗洪抢险等多项大型任务。他还3次赴黎巴嫩执行维和扫雷排爆任务,被战友们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一天的训练结束后,王松委身上的作训服被汗水浸透,他拧了拧衣服上的汗水,和记者聊起了维和排爆经历:“黎巴嫩的雷区分布在陡坡上的荆棘丛中,悬挂着红底白骷髅头警示牌,时刻提醒人们这是一片死亡地带。”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王松委在武装对峙频发的环境中,苦练技术本领,把近10万字的扫雷SOP(标准作业程序)学懂弄懂,带领扫雷组走向一个又一个雷区。
“有一次我们正准备进入一个雷区排雷,探测器响了,当时所有人都心里一惊,松委让我和其他队员退后,他用工具将植被和泥土一点一点拨开。”一位和他共同排雷的战友说,“遇见急难情况,他总是冲在前面。”
就这样,王松委和战友一道把“死亡地带”一寸一寸变成“和平走廊”。在赴黎巴嫩执行维和扫雷排爆任务中,他先后担任过扫雷作业手、排爆副组长和扫雷组长,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执行维和任务,只是王松委军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王松委告诉记者,执行汶川抗震救灾任务的经历让他毕生难忘。
“汶川地震时,我正在高原执行任务。接到救援命令,我随队紧急赶往灾区。”王松委说,“震后的汶川,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在没有大型救援机械的条件下,我随部队开辟出都江堰通往映秀镇唯一的‘陆上生命线’,为后续救援部队进入和伤员运出提供了条件。”
震中映秀镇,已成一片废墟,危楼耸立。为了防止余震引发危楼倒塌伤及人员,王松委所在的分队接到爆破危楼的命令。当时,余震不时发生,危楼就在身旁摇摇欲坠,要实行爆破,大家有些不知所措。王松委第一个扛起炸药走向废墟、钻进危楼,寻找爆破点。
在一次运送炸药时,突发余震,一面墙体向王松委倒去,他急忙躲闪,右小腿被钢筋划伤,鲜血直流。经简单清理包扎后,他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去。由于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王松委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采访中,记者时时被王松委的故事感动着。他告诉记者:“我的老家在商丘,淳朴的乡情和良好的民风哺育了我。我家兄弟3人都参军报国,相互鼓励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创优争先,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