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今日七夕:争将世上无期别 换得年年一度来

2019年08月07日15:48  来源:央广网

5034

  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王子衿)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在古代传说中牛郎织女于这天相会鹊桥,七夕又有“中国情人节”之称。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七夕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七夕夜宴西王母并获赠仙桃七枚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定情传唱至今,《钱通》中记载的“七夕钱”上牵牛织女图案相对而立,也从一方面印证了七夕节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之深。没有玫瑰、巧克力,七夕内涵之丰富却更让人神往。

  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女红是中国古代女子必备的技巧之一,“乞巧”这一民俗也备受重视。

  作为古代女子最重要的节日,七夕时节,凡有女孩的人家都会在院中准备好果酒等物品祭祀织女,祈求女红技艺更好,而中国古代也生出了多种妙趣横生的方法“占卜”女子技艺的巧拙。 

  “蛛丝乞巧”是盛行于唐代的乞巧方式。古代女子于七夕望月穿针,将蜘蛛放在预先准备的小盒子内,留待第二天起来查看。如果蜘蛛网形状与预先设定的标准一致,则预示“得巧”。

  此外,“投巧针”也是重要的“占卜”方式之一。七夕正午,女子会将绣针扔在盛水的碗中,通过观看针影在水中的形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得巧”。如在《帝京景物略》的记载中,如果针的影子是云、兽、花鸟等的形状,就是“得巧”,如果影子粗直或者细如丝,则预示着女红技艺笨拙。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

  尽管七夕又称女儿节,但在中国古代,七夕同样也是全民“狂欢”的节日,提前几天就要开始精心准备。

  据《梦梁录》记载,七夕前几天,时人会以“红熝鸡、果食、时新果子”互相馈赠,节日的气氛在美食中慢慢升温。而在《东京梦华录》描绘的盛景中,七夕前三五日,北宋都城东京已是“车马盈市,罗绮满街”,众人争先折下尚未开放的荷花,做成双头莲的样子赏玩,非常受时人欢迎。

  馈赠美食欣赏美景之外,做魔合罗也是重要的七夕准备工作。传魔合罗深受孩童喜爱,为漂亮可爱的化身,每年七夕前,古人都会做魔合罗塑像放于桌上。宫廷中魔合罗采用象牙、龙涎香、佛手香等材质雕刻而成,穿戴金玉珠翠衣帽,佩戴珍珠、金银钗钏,民间则主要采用土塑人偶,彩绘后装饰栏座,并用红纱围笼。

  七夕黄昏,不论贫富,妇女小孩都会穿上新衣精心打扮后出来乞巧,小孩还会拿着新采的荷叶模仿魔合罗的模样。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饮食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同地区在七夕也有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富贵之家一般会在七夕设宴,称为“延巧”或“粉筵”,地点则一般选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或楼阁中,方便在吃饭时赏“节序”。

  七夕当晚,仕宦或富庶之家会在中庭悬挂《七夕牵牛织女图》,有的拿丝帛在院中做成天河的形状,再备好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子来过“巧节会”。有的还会放上笔墨、针线等,“儿童裁诗,女郎呈巧”。《陕西通志》中也记载称,有女之家会在院中献上瓜、桃、枣、李,等到月上中天星辉满天时,找尚未及笄的贫家女敲击房屋瓦坯。

  在应节食品的选择上,巧果、花瓜等最为常见。在《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中,时人以油、面、糖、蜜作为“笑靥儿”、“果食花样”,即所谓巧果。乞巧用的瓜果等也会被雕刻成花的形成,称为“花瓜”或“化瓜”。

  此外,不同地区还因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等的差异有不用的风俗。如据《台海使槎录》记载,织女在台湾地区被称为“七星娘”,当地人会用纸糊彩色亭台,七夕当晚准备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鸭蛋七枚、饭七碗,道士祭献牛郎织女后,把端午时的结丝剪断,和花粉一起扔在屋顶上。而七夕当天,当地人也会吃螺蛳以求明目,“黄豆煮熟,洋糖拌裹,及龙眼、芋头相赠”,美名曰“结绿”。

  “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随着牛郎织女等的传说被附着于节庆内涵之上,七夕也在“女儿节”之余成为爱情与团聚的象征,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温度与浪漫。

文章关键词:黄四 无期 乞巧 女儿节 东京梦华录 占卜 得巧 长生殿 笑靥儿 梦梁录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