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游泳健身广受欢迎。然而,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部分城市游泳池水质卫生抽查不合格场所名单(第一批)》显示,部分城市存在部分游泳场所卫生不达标问题,亟待治理。
现实中,一些不合格游泳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乱、脏、危”。比如,一些游泳馆未按照要求公示相关信息,部分泳池未妥善执行入池前清洁程序,还有不少消费者直接穿着拖鞋就进入泳池,造成部分游泳场所细菌总数超标。不仅如此,一些游泳场所救生人员配备不到位,一些救生员“开小差”。
游泳场馆存在的这些问题,暴露了行业发展乱象。这与监管缺位、监管乏力有很大关系。目前,一些游泳池设在居民小区内,监管部门监管难度较大,这也是监管乏力的客观原因。因此,必须消除游泳馆的安全、卫生隐患,还公众一个安全、清洁的游泳场所,将规范游泳场所当成一件民生大事来办。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手段,在此基础上实施常态监管、动态监管。对于游泳者来说,也要增强文明素养,自觉遵守相关守则和规定,杜绝不文明行为。能否管好一个游泳馆,体现的不仅是相关部门履职能力,也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密切关联。因此,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督促相关部门尽职尽责,消除公共领域的安全隐患,守护好公共安全这一最大的民生。(文/戴先任)
7 月 18 日,江苏宿迁一名六岁男童天天(化名)在参加第一次游泳课的时候,不幸溺水昏迷,最终在 7 月 20 日早上 6 时,经抢救无效死亡。天天的家人查看游泳馆摄像头拍到的画面后——震惊且心碎:孩子在水中痛苦地挣扎了约10 分钟左右,竟然没有被发现。
”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对救生员缺乏有效的尽职监督机制,救生员“开小差”情况不少,增大了安全风险。多家游泳场所业者呼吁,广大泳客应自觉文明游泳,共同维护泳池卫生安全。
24日,国家卫健委综合监督局于官网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部分城市游泳场所水质卫生抽查情况(第一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第一批游泳池水质卫生抽查不合格场所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