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爸爸捐2.5米小肠给儿子续命:想全家人一起吃顿饭

2019年08月30日20:59  来源:都市快报

5034

  “我就希望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顿饭。”这个在别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愿望,对于温州瑞安的“短肠人”孔鸣(化名)一家来说,似乎比登天还难。他们一家三口,已经3年没能坐在一起好好吃顿饭了。

  24岁的孔鸣,因大小肠绝大部分坏死,经历了3次大手术,小肠仅剩40厘米,吃什么拉什么,每天至少要静脉注射2000毫升营养液勉强维持生命,如果不打营养针,就会被活活饿死。小肠移植,成为孔鸣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8月24日,孔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亲体小肠移植手术,在30余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父亲捐出的2.5米小肠,被顺利植入孔鸣体内,目前,父子二人恢复良好。

  据了解,这也是浙江省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手术。

  小肠富含淋巴细胞,肠腔内还有大量的细菌、消化液和食物残渣,小肠移植被认为是治疗严重小肠疾病——肠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为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术后感染,曾一度被视为医学界的“禁区”。

  梁廷波教授(左一)与吴国生教授(右二)联袂开展手术

  正常5-7米的小肠仅剩40厘米

  只能靠打营养针维持生命

  孔鸣来自温州瑞安,父亲是石材水磨工,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如果没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和和乐乐。

  2015年10月的某个早晨,在瑞安读高中的孔鸣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要去上学,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难忍,并且呕吐不止,家里人将他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当天下午3时,医院判断孔鸣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为他开展手术,切掉了近2米坏死的小肠。

  此后,孔鸣肠道上的毛病一发不可收。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肠扭转引发的肠道大部分坏死,孔鸣先后在南京、温州又接受了两次肠切除手术,他的残余大肠仅存12cm,小肠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离不开人,我每天照顾他。”孔鸣的妈妈泪眼婆娑。儿子无法正常进食,长期靠静脉注射营养液补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无法得到满足,他的身体日渐消瘦,各种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终日只能在医院卧床,甚至开始丧失行走的能力。

  一家三口 医院供图

  人体的小肠一般长5至7米,食物经过小肠内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为生命运行补充养分、提供能量。小肠在整个消化系统中举足轻重,如果小肠短于1米,则意味着不能消化吸收、“吃啥拉啥”。依靠输营养液、提供肠外营养支撑的患者生命最多维持三年,在这个过程中,肝脏等器官也会因为被“闲置”许久而丧失功能,最终病人将会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小肠移植

  成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人体小肠短于1米就被称为“短肠综合征”,这种疾病,每100万人口约有2-5例的发病率。先天性小肠病变(发育不良、肠扭转)、克罗恩氏病以及小肠的肿瘤性疾病等都有可能导致不可逆性的肠坏死、肠功能衰竭,出现“短肠”甚至“无肠”的情况,从而需要进行小肠移植。

  据资料显示,过去20年,全球共完成各类小肠移植手术约3000例,小肠移植病人的总体1年和5年生存率接近80%和50%,成为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

  为了给儿子治病,孔鸣一家辗转多地求医,不仅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大笔外债,但都因病情复杂而不了了之。今年8月,孔鸣父母来到浙大一院,希望能为儿子搏回最后一线生机。

  在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器官移植团队与消化内科、输血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ICU等30余名专家的周密多学科会诊,仔细分析孔鸣病情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小肠移植手术最有希望让他重获新生。

  “要取得小肠移植的成功,不仅需要解决复杂的外科技术,还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问题。”

  浙大一院新引进的具有丰富小肠移植经验的国际著名专家吴国生教授及其团队介绍,小肠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少数几个高免疫反应性器官,80%以上的患者术后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此外,小肠是空腔脏器,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食物残渣和消化液,移植手术后,小肠内的细菌极易进入血液,引发严重感染。

  作为最难的器官移植技术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肠移植手术直到1988年才出现。国内小肠移植手术从1994年开始起步,但患者术后均存活时间较短。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小肠移植的供体主要为脑死亡者捐献,由于供受者之间的配型问题和长时间器官缺血等因素,移植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5年存活率仅有50%左右。

  据了解,目前全球活体捐献小肠移植仅报道50例,吴国生教授团队占了27例,病例数量居世界首位。吴教授认为,活体小肠移植具有组织配型好、可以择期施行手术和器官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这种方法有可能降低严重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他们的临床实践证明,活体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只有20%左右,远低于脑死亡捐献(80%),术后长期生存的病人越来越多。

  但即便如此,医生下刀时,仍犹如“走钢丝时,底下就是刀山”,稍有差池,就会造成极大危险。

  赌一把

  父子同进手术室

  孔鸣与父亲在血型、组织配型上很吻合,由父亲提供一段小肠进行亲属间移植的可行性很大。

  不做手术,儿子活着只有无尽的痛苦;赌一赌,或许还能收获一线生机。

  当得知自己的小肠可以救儿子,孔鸣的父亲喜出望外,“别说是一段肠子,我身上的任何器官都愿意割给我儿子!”救子心切的老父亲期盼着移植手术早日到来,这样,儿子就不用再受苦了。

  “患者对我们完全信任和高度配合使我们充满信心。”经过多学科专家反复研究手术方案,8月24日,由梁廷波教授、吴国生教授等主刀,为孔鸣父子开展手术。

  7:30

  孔鸣父子携手走进6号楼3楼的手术室。之后,父子二人作为供体、受体被分别送往30号、31号手术室,10分钟后,麻醉医生为他们实施麻醉。

  8:36

  手术正式开始,医务人员以分秒计算,一步步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地为孔鸣父亲取出近2.5米的小肠。

  9:56

  从父亲腹腔取出的2.5米小肠被送往隔壁手术室,开始接入孔鸣的体内。12时40分,父子二人的小肠近端吻合。

  14:05

  小肠移植成功,手术顺利结束。

  每分每秒都是挑战

  父亲捐献的2.5米小肠

  成功“种”进了儿子体内

  供体一方,要确保从上了年纪的父亲身上切取足够的小肠,又要保证日后他身体能尽快恢复;受体一方,要将儿子仅存的小肠与父亲捐出的小肠血管精密吻合,不发生血栓,还要小肠肠体“无缝衔接”,确保吻合口不发生泄漏。每分每秒都是挑战!浙大一院多位专家凭借精湛技艺合力上阵,历经近5个小时,终于让56岁父亲的2.5米小肠成功在孔鸣体内开始重新工作。手术非常成功,患者得到了新生。

  午后,当孔鸣慢慢睁开眼睛,重新看到这个世界,他笑了,感激医生的付出,感恩社会对生命的敬佑。

  目前,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孔鸣父子二人术后恢复良好,正在康复之中。

文章关键词:小肠移植 小肠疾病 急性肠梗阻 肿瘤性 儿子 肠扭转 术后并发症 手术室 短肠综合征 禁区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