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噶东镇的农民正在田里劳作(8月31日摄)。 位于年楚河畔的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秋收时节,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犹如金色的地毯,铺展在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一大早,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科技特派员、彭仓村村民普琼就来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细查看大棚温度、湿度,观察果蔬长势。20年前,有着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张际明,作为援藏的技术员,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来到白朗,现任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总监,还被聘为日喀则市科技特派员。
阿里地区改则县“圆梦新居”居民扎西顿珠展示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的影片。图片为本报记者刘宇航摄/光明图片 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乡粗盐巴加工厂,75岁的布玛尔捧起新盐,笑得灿烂。
2019年,在政府援藏资金的帮扶下,姐妹俩通过土地置换在彭仓村建成13个温室大棚,经过引进果蔬新品种和技术积累,实现大棚种植收入大幅提升。格桑旺姆联系其他经营果蔬大棚的村民,牵头成立合作社。
当时,一些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看到白朗县水利浇灌方便,就提出是否可以搞大棚蔬菜。2000年,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的种菜“好把式”、37岁的张际明成为白朗县引进的技术员,从大白菜之乡来到了雪域高原,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桑珠卓玛告诉记者,因为有高血压,村里的医生还经常来她家,给她测血压,送降压药。碰巧,合作社的负责人也叫西洛,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白朗县,藏族妇女玉珍正在织布机上编织着五彩的氆氇,身边站着她可爱的小女儿次德吉,高原的阳光穿过条条纺线照射到她们的脸上,这是再美好不过的画面……几年前,玉珍怀着对藏族传统工艺的热爱,在政府的帮扶下开办了村里第一个编织厂。这些年,家里好事连连,第一辆大卡车、第一个大学生……越来越有奔头了。红火的生活,十足的干劲,青稞之乡的人们各个脸上都绽放着笑容,如格桑花一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