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王学珍和汝箕沟的“半车精神”

2019年09月02日18:28  来源:中国煤炭网

5034

  沿着贺兰山的公路盘旋而上,时而青翠入眼,时而水鸟亮相,虽不如南方的山植被茂密,但多彩的岩层倒显得雄奇挺拔。记者跟随“与共和国共成长——新媒体走进新国企”之“能源风火轮”活动采访团一路走,一路听,不仅沉醉于贺兰山上“獐子报恩”的传说,更感动于汝箕沟人的“半车精神”。

  在地处贺兰山腹地的国家能源集团宁煤公司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提起王学珍,恐怕有人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但一说到“王半车”,小娃娃们都知道。

  “王半车”的由来

  今年85岁的王学珍,出生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是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退休工人。生在旧社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小时候苦得很”。他父亲结婚时已经50多岁了,然后有了他和妹妹、弟弟。他父亲60多岁时,已经不能劳动了。12岁时,王学珍就到地主家当了长工。“那个时候吃不饱,全家人只能喝稀饭。”王学珍说。

  王学珍当了四年长工后,全国解放了。后来,一家辗转到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父亲去世后,王学珍到兰州铁路上当过临时工,又在吴忠畜牧站放了三年羊。在此期间,王学珍结婚了,之后一家人来到了汝箕沟矿。

  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正是需要煤炭的时候。一米八二的王学珍,体格好,经熟人介绍来到汝箕沟煤矿,当了煤矿工人。

  “你们当工人了,要为国家多出煤、出好煤,多给国家做一些贡献。”当时,矿上的领导对他们说。然后,王学珍就下巷道背煤了。王学珍身材魁伟,干活卖力,背着几百斤的煤,一口气能爬上500多米远的坡,两趟就能背一矿车,一个班下来能背2吨多煤。

  “你这个小伙子,力气大,背这么多煤,以后就叫你‘王半车’吧!”当时的班长只是对王学珍说笑。没想到,后来,“王半车”就在矿上叫开了。

  “那个时候,刚解放,生产条件不好,工人用钢钎、洋镐、铁锨等工具采煤。”王学珍说,“当时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背煤工一般一个月能挣三四十块钱,我一个班下来能背2吨多煤,相当于干两个人的活儿,能挣两个人的工资,六十来块钱。”

  背了一年多的煤后,汝箕沟煤矿井下改用木头车推煤、铁车推煤。“文革”时,汝箕沟煤矿用上了电车运煤,井下实行分层开采,木支护变成了铁支护。王学珍也从背煤工、推车工一步步成长为汝箕沟煤矿掘进队的班长。这一当就是六七年。之后,王学珍当过采煤五队队长、上三采区区长。

  当时,汝箕沟煤矿上三采区建成后,产量上不去,王学珍担任区长后一头扎在井下,带着大家干,月产量从6000吨增长到2.1万吨,其间月月翻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别人问我,咋这么拼命干呢?我说,我是靠共产党翻的身啊,我是1959年入党的老党员,对党对人民要有贡献,要有很好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什么呢?就是好好劳动,多出煤出好煤。”王学珍说。

  带过的队伍中没有受过伤的

  王学珍身体好,干活卖力,大家都很佩服。但是,最令这个85岁老人自豪的是,他这辈子在煤矿工作,不仅自己没受过伤,他带过的队伍中也没有人受过伤。

  “我要是看到哪里不安全,就要求先做维护,等这个地方维护好了再干。我看见工人在井下干活儿时,有不安全的,就叫他们停下来,把井下的安全柱打上后再攉煤。”王学珍说,“我在安全上抓得紧,当采煤五队队长时,有时就让家人把饭给我带到井口,一天都不回去。”

  一次中班,王学珍发现,井下没有打安全柱子,工人就在底下干活儿。王学珍对当班工人说:“你们这个不对吧,顶板这么软,你们连命都不要了?你们都出来,赶紧给我跑出来。”刚把工人喊出来,顶板咣一声就下来了。王学珍说,那一次,要是工人没跑出来,要伤五六个人。

  “每次工人下巷,我都跟他们讲,要把安全放到头里,先安全后生产,我们的命都在安全上呢,我们给国家贡献力量,要把安全搞好,把煤出了,家也养活了,要是安全出了问题,家还咋养活?”王学珍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

  对于侯志勇来说,王学珍是他的救命恩人。侯志勇跟王学珍岁数差不多。王学珍在掘进队当班长时,侯志勇干维修。一次,王学珍在打掘进,侯志勇在维修支架,被突然垮下来的顶板压住了。在场的人惊慌失措。当时,王学珍说:“你们都别慌,来,都来,赶紧救人。”当时掉下来的大煤块,大家都搬不动,他就一把把大煤块推到墙根,然后大家一起把侯志勇给救出来了。

  现在见了面,侯志勇总是感激地对王学珍说:“我的命是你救的啊!”

  王学珍当采煤五队队长时,有个习惯:只要他值班,就天天下井。虽然井下有副队长,但心里总有点不放心,每次下井看完,确认安全了,再升井干其他工作。

  “开班前会时,我就跟班长们说,你们必须把这一班人给我带好,谁要是不负责好安全的事情,我就把谁的工作给停了。”王学珍说,“我在安全生产上把一些人得罪了,但是后来,他们都没出事,都很感谢我。”

  现在,王学珍退休在家,因为经常腰腿疼,走不了路,就买了个电动轮椅,天气好时经常下楼转转。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女:“我们都是苦家庭出身,我们这个穷家庭是靠共产党翻的身,应该感谢党!我这辈子兢兢业业的,你们也要兢兢业业的,好好工作!”

  “五特”精神闪耀矿区

  1993 年,王学珍退休了,但是他这种苦干实干的“半车精神”一直闪耀矿区,并逐渐升华为汝箕沟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顾大局、特别能忍耐的“五特”精神。

  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至今提起两次煤炭市场低谷的经历,仍感触颇深。一 次是1998年 ,当时煤炭市场特别不景气,半年都发不出工资,但是员工们心甘情愿跟分公司共渡难关。大伙说,只要分公司在,暂时领不到工资也没关系。另一次是 2012 年下半年开始,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面对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生产运营出现困境的局面,积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优化产能,挖潜降耗,提质增效,实现了企业脱困。

  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盛产珍贵的太西煤,其以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高机械强度“三低六高”的特性著称于世,被誉为“煤中之王”。

  但是,为了还贺兰山以绿水青山,该分公司于 2016 年及时停止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的一切采掘活动,并投资 8336 万元主动实施环境恢复治理工程。2017年1月,该分公司狠下决心,偿还环境“历史欠账”,由以往“挖山”转向“护山”,做出了战略调整。

  现在的汝箕沟矿区,岩羊、大石鸡随处可见。“以前,山上粉尘大,员工上班要戴口罩,白衬衣穿上半天就黑了;现在山青了,山上的天蓝了,空气清新了,员工散步的多了,家属上山的多了,市民来观光的也多了。”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一名员工说。

文章关键词:王学珍 高比电阻 精煤回收率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特 王半车 太西煤 半车精神 无烟煤 文革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