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王绿扬本报通讯员武启祥刘宾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
我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目前少数民族人口150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4%。
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密结合河南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的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这片土地之中,烙印在中原儿女的心里。
脱贫攻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今年4月,我省公布33个退出贫困县名单,宁陵县名列其中。这条消息,令全县3万余名少数民族群众欢呼雀跃。
宁陵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中,有609户1865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民族团结一家亲。‘亲’是工作入口、破题出口,更是用力重点。”宁陵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建文说,县里结合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大力培育养殖业、特色餐饮业、特色休闲旅游业。目前,该县城关镇、刘楼乡养殖企业和大户不断增多,乔楼乡特色乡村游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省坚持把民族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一同谋划部署,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气概,坚决打赢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战。
完善少数民族脱贫工作机制。原省民委多次召开委员会议安排部署,制定《省民委关于推进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全面纳入当地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合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全面脱贫。
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坚持管好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急需的村内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条件,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及时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发挥实效。
持续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省民族宗教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改善特色村镇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保护改造传统民居,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聚居地区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少数民族贫困村从2013年的159个下降到4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从7.5万人下降到0.75万人,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守望相助,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
9月2日,郑州市管城区西大街民族团结志愿小分队队长谢瑞清带领几名队员,一边向路边行人发放全国民族运动会宣传页,一边清理捡拾路面垃圾。
“我们总共20多名队员,汉族和回族群众各占一半。”80岁的谢瑞清说。西大街回族群众多,回汉通婚也多,回族婆婆和汉族儿媳妇因为生活习惯不同,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大家以前经常找谢瑞清帮忙调解。
“虽然我是回族,但从来不偏心。不管哪个民族,都是一家人,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谢瑞清笑着说,“现在大家都能相互理解、尊重,我这个调解员快‘下岗’了!”
中原大地,民族团结的故事讲不完。我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广泛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健全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体制机制,促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创建。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方法和载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服务为先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积极有序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在就业入学、看病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全力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由“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实现“融得进、有发展、共和谐”。
浓浓亲情、股股暖流、张张笑脸,绽放出的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原大地竞相开放。
喜迎盛会,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章
9月8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要开幕了。这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将成为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筹办工作,自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安全、节俭、创新、出彩”的办会要求,坚持国家、省、市三级一体联手推动,郑州市全城动员、全市行动,各项筹备工作按时序顺利推进。
提高政治站位。把筹办好本届运动会作为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着力展现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良好形象。
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的沟通衔接,扎实推进大型活动筹备、赛事组织管理、舆论氛围营造等各项工作。加强与各代表团对接沟通,制定“一对一”接待服务方案,对承担接待任务的单位和人员开展分领域、多批次的业务培训,确保接待服务质量。
聚焦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比赛场馆建设工作,确保硬件软件设施落实到位。进行了火种采集和互联网火炬传递,精心筹备开幕式、闭幕式和民族大联欢等大型活动。招募培训7000余名大学生赛会志愿者和2万名城市志愿者为运动会服务。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原各族儿女将以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为契机,更加自觉地践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成为中原大地一道亮丽风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表征,其形成是一种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厦门市鼓浪屿、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抢救,修复隆兴寺,保护古寺碑,组织开展文物、古树普查,对文物古建划定保护范围……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会上表示,安置社区治理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后续工作,关系到千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组织开展新时代新生活行动,引导专业社会工作等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设置专题,集纳习近平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多方面阐述: ——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显然,中国不仅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这种理念。只要我们扬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帆,人类发展进步的航船必能乘风破浪、不断前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促进民心相通,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人文共同体”,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面对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对于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习近平提出,要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继9月底10月初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11月10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又以视频方式接连出席了上合、金砖、APEC、G20四大多边平台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 伴随中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注入更强劲动力。
全球性威胁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互利共赢》的主旨演讲,强调我们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不会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