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北京:老城“蝶变” 古都重绽芳华

2019年09月05日15:20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5034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作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世界著名古都,北京老城的保护和利用,始终为世人所瞩目。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近两年,北京在老城保护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走出了一条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街区有机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文物公益性活化利用有机结合的“北京模式”。

  东城

  雨儿胡同修缮 留住老味道

  走进雨儿胡同25号院,近两米宽的通道十分宽敞,向左一拐,就是李晶老人的家。“改造前的院子特别窄,窄到一出门就肩膀碰肩膀,想摔跟头都摔不了。”老人告诉记者。

  走进自己家,老人东张西望,这瞧瞧,那看看。“以前家里有个隔断,把12.1平方米的屋子隔开,特别挤,我们老两口和儿子住的不方便。”老人一边说,一边在屋里踱步,看着打通的隔断和加装的卫生间,脸上露出笑容。

  记者现场看到,在李晶家对面,腾出了一间约6平方米的平房,已经安装了灶台等厨房设施。“等院落升级完成后,这里将作为厨房租给老人,从而拓展老居民的生活空间。”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为了让老街坊们告别平房无厨卫的情况,我们秉承‘共治共生’的原则,将腾退出的部分空间作为居民公共空间和配套生活设施,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居民意愿增设独立厨卫。”

  “我们一家商量后决定将卫生间设置在原房内,方便我们老两口使用。把厨房设置在对门,提升整体居住质量。”李晶说。

  在距离25号院仅几十米的雨儿胡同30号院内,施工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已退休的瓦工徐广立被返聘,负责给改造项目修缮风貌把关。人民网 池梦蕊 摄

  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宽敞的院子里,几个工人正在砌台阶,台阶外围使用的是灰色的老砖,为了控制老城修缮成本,中间看不见的地方则用红砖代替。旁边,几间落架大修的房屋已初具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风格,原来的老柱子经过墩接、抱箍等方式重新“上岗”。坎墙、山墙用老砖以干摆、淌白等不同方式修葺而成。

  为了保证使用传统工艺不走样,相关部门通过建立管理机制,收集利用老物料,在修缮中尽量恢复历史建筑风貌。

  这里原本是一个大杂院,修缮中尽量利用原始物料保留历史元素,由于腾退居民较多这里修缮完成后将成为居民公共空间,用于老年饭桌、物业、小院议事厅等。雨儿胡同30号院内曾住着十几户人家,如今留住的2户居民正在积极配合进行小院的改造升级。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街区更新是老城保护与复兴的关键环节。要把群众利益放在优先位置,探索“共生院”模式,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让胡同里的老街坊都能过上现代生活。

  此前,为了明确老建筑材料收集及使用管理办法,恢复老城街巷及历史建筑的风貌,东城区住建委制定了《东城区老城房屋修缮中老材料、老构件收集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相关单位通过恢复性修建等有效方式,充分挖掘老材料、老构件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留住老北京的记忆和乡愁。

  “崇宝才老人曾经是一名厨师,手艺没得说。我们入户和老人讨论房屋升级方案时,他主动提出想当公共厨房的主厨。”交道口街道负责人表示,随着“共生共治”模式探索的深入,交道口街道和东城区相关职能部门逐渐把目光集中在老街坊中的“人才”上,力争让每一位老街坊搬回来后有事干,归属感强。

  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张立新表示,整个更新过程不是平地起高楼的做法,而是用“燕子垒窝”的恒心、“蚂蚁啃骨”的毅力,恢复院落传统规制格局,留住乡愁和文化,留住老北京原住民,同时让他们过上现代生活。

  东城区副区长张立新介绍老城保护工作进展

  记者了解到,雨儿胡同作为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代表性胡同,从2015年9月开始与帽儿胡同、福祥胡同、蓑衣胡同一起进行修缮改造,共涉及四条胡同118个平房院。

  如今,胡同和院落内严重影响街区风貌的违法建设已基本拆除,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四条胡同腾退院落的修缮和改造,迎回老街坊,住进新家。

  西城

  保护复兴老城 让文物重焕光彩

  在北京市什刹海东侧,烟袋斜街37号,是建于明代的广福观,曾一度是民宅、酒吧、餐馆。

  作为复兴老城重现古都风韵的举措之一,今年7月,经过修缮后成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广福观又多了一个“身份”——西城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

  西城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

  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所在的广福观地处大运河文化带和北京中轴线的交汇之地,与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等众多文物景点为邻。广福观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历史上曾为总理全国道教机关“道录司”的所在地,后逐渐变为民居。2007年,西城区政府启动了烟袋斜街特色街建设工程,于2008年完成了广福观内的住户腾退,开启了广福观的修复工作。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广福观内多组清代彩绘。2008年8月,广福观修复后首次开放。2011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自2017年开始,西城启动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的策划,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与建设,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正式亮相。未来,这里将成为什刹海历史文化的展示中心、保存区域文化记忆的载体。

  今年是西城区实施“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的第三年,通过2017年、2018年两年的艰苦奋斗,西城区计划实施的52处直管公房文物腾退项目已全部启动,提前超额完成计划目标,文物腾退成果显著,腾退比例90%。其中,京报馆(邵飘萍故居)、康有为故居、绍兴会馆等一批承载着宝贵历史记忆的百年古建全部实现腾退,迎来新生。

  西城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

  在大规模实施文物腾退的同时,西城区也在积极推进腾退后文物的合理使用,特别是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探索文物活化使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实践的基础上,西城区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

  与正阳书局合作,将万松老人塔打造成“北京砖读空间”;与最高法院合作,将沈家本故居建设为专题博物馆;与北京出版集团合作,将佑圣寺开辟为北京十月文学院……腾退后的古建,嫁接了新的时代功能,成为“活”的历史传承载体。

  “老城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表示,未来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资源利用中来,打造更多优质项目,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化传承传播价值最大化。

文章关键词:广福观 腾退 古都 芳华 北京中轴线 什刹海 雨儿胡同 展示中心 上岗 身份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