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早在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此生活。远古传说时期“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后在帝丘(今濮阳)和亳(今商丘)建都,并葬于此(均在内黄县梁庄镇)。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在此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hé)攻克魏“宁新中”邑,后因宁、安意近,淇水(原黄河故道分支)之北太行余脉之南曰阳,乃定名为“安阳”。公元 401 年,北魏在邺城设相州,是为相州名称之始。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杨坚焚毁邺城,邺民全迁安阳,安阳遂称相州。隋、唐、宋沿用相州一名。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1913 年,中华民国政府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1932年10月,民国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销建制,安阳市划归河南省,现为省辖市。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
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安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52年11月毛主席视察安阳,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希望。
安阳人杰地灵。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拜相、女将军妇好请缨、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门豹投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三朝宰相韩琦三治相州、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等名人轶事层出不穷。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同志曾亲临岳飞故乡汤阴,并视察殷墟和安阳老城,亲口称赞“安阳是个好地方”。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同志1959年来安阳时,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江泽民总书记也于1991年2月和1996年6月两次视察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甲骨文
殷墟
司母戊鼎
南京历史悠久。50万年前,今东郊汤山葫芦洞一带已有被后世称为“南京人”的原始先民活动。6000多年前,在今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昝缪等地,原始先民已广泛使用石制器具。3000多年前,沿江河一带相当密集地分布着被后世称为“湖熟文化”的青铜器时代的居民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