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董瑞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团队近日首次实现了原子级精准控制、按需定制的石墨烯折叠,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折纸”。该研究成果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上。
二维的纸张,可以通过折叠变为丰富多彩的三维结构。与此类似,理论预测发现,在原子尺度对石墨烯弯曲折叠,可以构筑出具有新奇电子学特性的纳米结构。不过,在单原子尺度精确地折叠石墨烯,特别是根据特殊需要沿特定方向进行折叠,具有极大挑战性。
研究团队成员陈辉博士介绍,基于这种原子级精准的“折纸术”,还可以折叠其他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和复杂的叠层结构,进而制备出功能纳米结构及其量子器件。该研究工作对构筑量子材料和量子器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技术意义。
探索新型低维碳纳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一直是当今前沿科学问题之一,相关研究曾于1996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我们日常所用的塑料制品、化纤织物,其实背后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烯烃,需求量巨大。他口中的“接力赛”,就是我国DMTO甲醇制烯烃,这一自主创新的原创技术的研发和更新历程。
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1日在杭州发布一款包含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的类脑计算机。据了解,研究团队还研发了专门面向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和应用。
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1日在杭州发布一款包含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的类脑计算机。据了解,研究团队还研发了专门面向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和应用。
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1日在杭州发布一款包含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的类脑计算机。据了解,研究团队还研发了专门面向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和应用。
据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1日,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与此同时,团队还研制了专门面向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DarwinOS),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与应用。
我国科学家近日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解析,为水稻小穗“变性”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提供了可能。”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李云峰副教授说,该研究明确了水稻小穗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曹务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合作,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阐明了我国6大蜱种的基因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分布特点。
地处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的纳木错湖面海拔4730米,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长江、怒江、色林错、纳木错在内的“两江两湖”区域重要的科考基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的纳木错湖面海拔4730米,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长江、怒江、色林错、纳木错在内的“两江两湖”区域重要的科考基地。
北京时间6月22日22:00,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重要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
用一个全新的基因组图谱,“打包”不同大豆的主要优点,呈现大豆几乎所有的遗传信息——我国科学家近日在大豆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有望为大豆的育种改良按下加速键。要提高大豆的基础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水平,需要能够代表不同大豆种质材料的全新基因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