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炎炎夏日,上海街头,一排排整齐的行道树为城市增添了许多绿色,也为行人送去阵阵荫凉。无论是驻足观赏,还是漫步在树下,都会让人生出对这座城市无限的情意。
就像人需要美容一样,行道树也需要调整树形、平衡树势。“绿色空间”的背后,有一群“蜘蛛侠”,他们游走在离地5-6米的高空,赋予每一棵树勃勃生机。
上海城市行道树的修剪,不仅是为了保持优美的树冠形态,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而且也是预防树木病虫害发生,提高城市抗台风能力的重要环节,上树工是守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工种。“80后”普通工人杨飞飞便是其中一员。冬天,他迎着严寒修剪,让阳光带给市民更多温暖;夏天,他顶着酷暑疏枝,让树荫为行人送去荫凉。因为“上树”这项技能,被评为“上海工匠”,他所带领的班组在2018年还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他所在的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行道树养护队,被行人称为“城市理发师”。
每天早上8点,杨飞飞(前)和他的团队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图为绿化修枝工作场景。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探索技术创新 打造行业“样板”
行道树上树工是绿化行业的一个特殊工种,难在登高作业的“如履平地”,重在根冠培育的平衡把控,精在修剪手法的“因树制宜”,而这些功夫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
行道树上树工的日常工作,就是顺应植物生长的周期,尽在一首周而复始的“四季歌”里:每年12月刚入冬,要开始绿化修枝,让树木来年长势更好;来年3月气温回暖,正是春季补种的时机;初夏时节植物长势渐盛,及时剥芽可以调整树木长势、减少病虫害、缓解树冠对居民生活与公共设施的影响;8月到10月防台防汛期间,行道树的疏枝、加固能大大降低安全隐患……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杨飞飞与队友们主要负责普陀全区范围内10个街镇,184条道路,近5万株行道树的养护管理工作。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一年中约有220天的时间游走在离地5-6米高的绿色空间,完成行道树夏季剥芽、冬季修剪工作,赋予每一棵树勃勃生机,为城市绿色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杨飞飞回忆说,自己刚进公司时,干活速度比较快,却不懂得技巧,才上树修剪没几天,就不慎从树干上滑下,造成左手大拇指骨折。当他单手骑着车看完医生回到家时,家人看到他用绷带包扎的样子心疼不已,劝他别干这份苦活累活了。没想到,杨飞飞仅在家休养了两个星期又回到了岗位上。自此以后,他在树上就格外长了个心眼,任何操作步骤都做好下一步安全措施再进行,再辛勤练习修剪技术。
杨飞飞是个有心人,他从每日厚厚的工作台账中结合在一线的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带领队伍既传承了“三股六叉十二枝”传统“杯状型”的修剪手法,又积极探索创新了“结合型”修剪手法,为创建林荫道、增加城市绿量开创了新格局。2016年,杨飞飞获得了上海市“首席技师”项目资助,带领队伍积极配合绿化指导站的科研项目,对深根施肥机、海伦哲登高车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为保护生态环境做有益的探索。
在行道树修剪中,枝条粉碎是个难题,如操作不当,就会造成空气中粉尘污染,影响路人行走。杨飞飞带头参与便携式树枝粉碎设备改良,通过实践、革新、改造,最终确定“卡车+粉碎机+箱体”的操作模式,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而且有效减少了作业现场的木屑、飞絮、粉尘的产生。
图为“蜘蛛侠”杨飞飞行道树上工作。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图为“蜘蛛侠”杨飞飞行道树上工作。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给树捉虫治病也是杨飞飞的工作内容。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24小时承诺服务制”随叫随到
为了能够更好地美化城市、服务社会,杨飞飞所在的工作团队还设立了一条“24小时承诺服务制”热线。简单地说就是20分钟移送,2小时到达现场,24小时内联系诉求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反馈处理结果。
“铃铃铃…”无论电话何时响起,杨飞飞带领的这支队伍不管是在三更半夜还是严寒酷暑,都能快速前往现场,运用丰富的经验及时有效地解决来电者的困难和危情,每年都处理各方来电百余起。
每到夏天的多台风季节,杨飞飞更是带领队员严阵以待,哪里有需要就第一时间前往哪里解决树线矛盾、树木倒伏等安全隐患,为城市的有序运营保驾护航。除此之外,杨飞飞还多次带领队员为敬老院修剪绿化,应老人们的要求对高大乔木进行修剪,为冬日里老人们的住所带来温暖光照。
2010年世博会期间,应上级单位要求,杨飞飞带领上树工们对世博轴两侧的300余株银杏树进行突击修剪整形,经他研究方案、示范讲解,再带领队员实干,最终用一天时间将杂乱不均的枝条、毫无美感的树冠,变得树冠结构合理、树形美观茂盛,整形效果与修剪技术皆获好评。在2018年进博会前期,杨飞飞带领队内技术骨干支援前往青浦,利用一天的时间将盈港东路近200株悬铃木进行整形修剪,为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绿化环境锦上添花。
责任在肩上,使命在心间,杨飞飞始终探索创新、作出表率,对城市的“绿色事业”付出满腔热情和无限忠诚。
图为杨飞飞改进后的便携式树枝粉碎设备工作场景。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图为杨飞飞所在团队获得的荣誉。中工网记者 朱晶晶 摄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培育新人带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行道树养护光靠一个人不够,需要不断的培育新人。杨飞飞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操作者,同样也是一名好师傅。
2013年,以杨飞飞名字命名的“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旨在提升绿化养护操作机械应用方面的探索,同时也是培育新人锻炼队伍的平台,十多年来,他累计带徒9人。
2015年,杨飞飞的徒弟陈佳欢、汤伟骏两位年轻的90后上树工也获得了上海市行道树修剪技能比武第二名,为行业的永续发展,尽心尽责。
2017年,杨飞飞被评为“上海工匠”后名声更响亮了,需要杨飞飞来培训、指导的同行络绎不绝。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身为队长的他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具备匠心与匠艺的上树工。
杨飞飞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所得,细心地手把手传授新职工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自己掌握的各种技法和心得体会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新队员,带动大家共同前进。由此,行道树养护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越来越多的岗位能手随之诞生。
经过多年的锻炼,杨飞飞成长为行业内的技术骨干,参与了《上海市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的编制。2012年,他代表市局配合行道树新的技术规程的贯彻,录制了行道树修剪剥芽的技术指导片;2014年配合中央电视台远程教育片,录制了行道树的养护课程。他还和队员们走出国门,代表上海市绿化行业与法国同行进行交流,使行道树养护的“普陀技术”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肯定。
“我们这一行不能和造大飞机比,大工程的零部件都有特别的标准。对我们而言,更多的是结合艺术手法,将每一棵行道树打造成一件作品。”杨飞飞说。
宁夏中卫,位于黄河上游,北靠腾格里沙漠,长久以来饱受风沙的侵扰。建国后,经过四代治沙人的努力,中卫西北部已经形成了一道守护中卫的绿色屏障。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作为第四代治沙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的28年间,治沙面积达到了147万亩。为国家节省资金,达6000千余万元,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