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快讯(记者 阮海峰文/图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三门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厚重,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被誉为黄金之都、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9月1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就“建靓天鹅城 增彩大中原”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更是砥砺追梦、奋勇添彩,崤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豫西边陲小镇到基本现代化的“美丽天鹅城”的历史性转变。
“黄白黑红绿”五大产业 打造五彩三门峡
三门峡是新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的诞生地,开创了共和国水利史上“五个第一”的壮举,
生产总值从1958年建市初期的1.0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28.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1元增加到67294元(10169美元),城镇化率从11.6%提高到56.29%,建成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的65平方公里、人口从6.13万人扩大到52.1万人。
三门峡坚持以转型创新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聚神聚焦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致力打造以“黄”(黄金)、“白”(铝工业)、“黑”(煤及煤化工)、“红”(苹果、大枣)、“绿”(智能制造、智慧产业、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五彩三门峡”,真正走出一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围绕“黄、白、黑”等传统支柱产业,推进智能化、绿色化、信息技术“三大改造”,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创新链。全力建设创新、开放、产业承接、投融资服务、人才“五大平台”,国家级高新区今年有望挂牌。
融入“一带一路”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三门峡深度发挥区位交通、产业文化等优势,努力以建强自身和协作发展来推动开放水平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映象网记者了解到,通关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了三门峡海关、省级黄金贵金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口铜精矿检验检疫试验区,保税物流中心、河南自贸区三门峡开放创新联动区的申建有序推进,“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深入发展。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着眼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旅游目的地等“三地五中心”,着力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浩吉铁路营运中心落户三门峡,境内“六纵六横”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正成为河南又一重要的米字型交通枢纽所在地
省际区域协作进一步深化,深入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加强协作发展、共筑开放平台,增强了开放型经济实效。
2018年,三门峡生产总值在金三角四市中居第2位、进出口总额居第1位,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5项经济指标增速居第1位。
“民生红包”让群众直接受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三门峡的奋斗目标。”刘南昌说,2016年以来,三门峡共减少贫困人口11.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上半年的8.43%降至2018年底的2.22%、预计今年底将降至0.68%,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在全国推广。
坚决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中心城区“烂尾楼”、不动产登记、“七大难”问题加速解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将形成聚集5万人左右的高等职教园区;全民参保计划、健康养老“十百千”示范项目等一系列“民生红包”让群众直接受益。
持续深化社会治理,下大力气抓好化解社会矛盾、扫黑除恶、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社会安定有序,2018年公众安全感全省排名第1位。
空气常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 宜居宜业宜游的三门峡跨入新境界
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万亩矿山修复的生态建设……三门峡推进实施了投资近百亿元的国储林项目,完成造林面积19万亩,启动实施了“九水、七湖、七泊”城市生态水系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7%、位居全省第1位,一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森林花园城市逐步呈现。
“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三门峡空气优良天数、PM10、PM2.5等指标控制成效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刘南昌介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空气常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美好愿景,正在崤函大地上动人演绎。
此外,映象网记者了解到,在推进小秦岭和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方面,坚决依法取缔小秦岭黄金等采矿权30个,拆解沿黄经营船只45.艘,在全省率先出台《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全市小秦岭、黄河湿地等区域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石头上长出草”到“石头上长出树”的衍变,让“春风又绿黄河岸”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