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后,46岁的王林(化名)走进了课堂,病理学,这是她在大学的第一堂课。
坐在一旁的是她18岁的儿子刘明(化名),他们一起考上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如今,他们既是母子,也是同学。
母子两人在实验室里讨论学习
同学
“你是哪儿的人?”
“重庆的。”
“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我只说化名。”
……
第一次见王林,遇到了艰难的沟通过程。短发、黑瘦的她,眼神中充满了警惕。不拍照、不录音、不摄像三个要求,打破了原来的采访计划,甚至对家乡和家庭,她也索性一句带过。问及原因,她说,想要平静,拒绝打扰。无奈,我们只能从她零散的回答中,拼凑出这对母子同学的故事。
王林说,自己能进大学,和国家的政策有关。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今年要对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在此背景下,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出台多项措施,筹备了两次单招考试进行扩招。
王林和儿子,都是扩招的幸运儿。
今年初夏,她在网上看到了学院单招考试的信息,便和儿子一同报考,并且都顺利通过了选拔,成为该校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彼此成了大学同学。
和儿子当同学的感觉,王林并不陌生。三年前在一所中专院校,她便和儿子开启了同学模式。王林说,对于“母子同学”,她自己才是独特的存在。有很多人问她,40多岁的妇女来学中专、大专的课程能跟得上吗?
“别看我岁数大,每次考试排名都在前20名。”提到自己的成绩,王林十分自信。她说,自己绝对没给孩子“脏班子”(注:重庆话,丢脸),在之前学习的30多门课程中,她从未挂过科。儿子刘明在专业课成绩上强过她,她就在文化课程上紧追,绝不掉队。
“我没有料到妈妈的决心这么大。”儿子刘明说,后来两人一起到市内一所中医院实习,差不多每隔一个月就要去科室。每天,上班时他们要跟着医生学习,下班后,还有很多病历需要整理,18岁的年轻人都觉得很累,但46岁的妈妈却没有掉队。在此期间的所有考试,她和儿子一样,全部合格。
“我见过她几次,对这个妈妈学生印象很深。”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培德告诉我们,他刚好参加了对王林的面试。
当看到她是一位40多岁的妇女时,李培德建议她可以根据政策选择弹性学制,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修满学分同样可以毕业。但这个建议被王林拒绝了。她回答,自己来这里就是想要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所以坚持要选择全日制。
第二次见王林则是在入学后军训前夕,考虑到她的年龄,李培德原本准备特许她不参加军训。但这个建议也被她拒绝了,王林坚持要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
“说实话,最开始我们是有顾虑的。”李培德说,这是学校第一次招收大龄学生,她同时又是学生家长,他们曾担心在管理上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但几次接触,王林饱满的求知欲打动了他。
“职业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不就是为在职人员提供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吗?母子同学,不应当是被拒绝的理由。”李培德说。
梦想
“报考是为了给孩子陪读吗?”
“别人都以为是,但不是。”
“那原因是?”
“一个小梦想。”
梦想,是王林说服儿子的理由。但在外人面前,她却笑得有点腼腆,不好意思说出口,理由是万一实现不了,岂不贻笑大方?
王林的家庭,从某种意义算得上“医学世家”,她的父母虽然不是名声赫赫的大国手,却在她的家乡小有名气。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因为医术好,收费便宜,深受周边乡亲的信赖,前来看病的患者经常都会排起长龙。
王林说,有一次隔壁区县慕名来了一个病人,父亲只用了十几二十块钱的药,就医好了对方的病。病人千恩万谢,比起了大拇指:“我坐车过来用了30多块钱路费,看病才用了20多块钱,王医生真的太好了。”
因为看病的人太多,年幼的王林空闲时也会给父母打打下手。十七八岁的时候,她开始主动跟着父母学习,一来二去,积累了很多诊疗的经验。参加工作后,她又在一家企业的医务室工作。
“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我积累了不少的诊疗经验,但没有系统的医学知识却是硬伤。”王林说,她家共有4个孩子,没有一个真正继承了父母的衣钵,她想试一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认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如果所有人、所有病都去三甲医院诊治,势必会人满为患,且诊疗费用不菲。
但实际上,常见的、轻微的病症,乡村医生完全能够治好,还能让患者用最便宜的价格,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她的小梦想,就是和父母一样,成为这样的医生,诊疗更多的患者。“这,大有可为。”
儿子刘明说,初中毕业之后,他在妈妈的建议下决定考中专,学专业技能。而当时在一家企业医务室供职的妈妈,做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辞职,和儿子一起报考。
母子一起上课
母子
“辞职读书,经济来源怎么解决?”
“我有一点积蓄。”
“孩子的父亲会帮补一些吗?”
“这是隐私,我不想提。”
对于家庭和丈夫,王林讳莫如深。只能从她的描述中,得知她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经历。王林的回忆里,刘明从小就是她独自照顾和抚养。很多时候,她白天外出上班,甚至只能将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
刘明不到5岁的时候,她就不厌其烦地教他用电的方法,以及在家需要注意的东西。“没办法,我也知道很危险,但不教他更容易出事。”这段经历,让王林湿了眼眶。后来,孩子上小学,她更是身兼父职,除了本职工作,还在外与人合伙做装修。晚上下班,除了料理家务,还要给孩子辅导功课,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
但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给她未来的考学之路打下了基础。王林说,自己是一个较真的人,教孩子之前一定会把课程先学习通透,所以一来二去,小学甚至初中的部分课程,她都在学习和辅导的过程中,记了个滚瓜烂熟。
“报考中专其实是临到头了才决定的!”当时留给王林的复习时间,只有区区几天,就连她自己也有些庆幸,居然考上了。
“我最开始并不知情,报名后妈妈才告诉我。”刘明说,得知了妈妈的打算,他原本十分反对,原因很简单,跟妈妈一起上学,不被别人笑死?
“我也想读书,我也有梦想!”母亲的梦想说服了儿子。靠着前几年和别人合伙做装修攒下的一点积蓄,辞了职的母亲和十几岁的儿子一起走上了求学之路。他们在学校外租了一间小房子,王林一边给孩子做饭、洗衣服,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自己走进校园,在同一个教室里和小自己20多岁的孩子们一起上课。
这样独特的场景,不少人认为王林就是陪读妈妈。但刘明却知道,妈妈的学习欲望比自己更强烈。在租住的蜗居中,堆满了妈妈购买的医学典籍,平时省吃俭用的母亲在短短3年时间,竟花了近万元买书,甚至因此和儿子发生过争执,但她仍执意如此。
但是,一个18岁的大男孩,毕竟不愿意与母亲无时无刻地待在一起。考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后,刘明从母亲那里争取到一份权利——开学之后,他可以住进男生寝室,尝试独立生活。这是让他很开心的事。
“会不会担心别人说你妈宝男?”
“会啊,肯定有人会说的。”
“那怎么办?”
“也没啥,就是女孩看不上妈宝男吧,这几年只好不耍朋友咯。”
刘明瘪瘪嘴,看了一眼母亲,腼腆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