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功勋】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2019年09月20日16:58  来源:央广网

5034

  央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冯会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有人说,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特别节目《功勋》今天(20日)让我们走近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1962年3月21日,我国首次独立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东风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没想到起飞后导弹很快失控,最后坠毁在距离发射塔架仅300米的戈壁中,炸出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

  所有参试人员都傻了。“东风二号”导弹总师林津围着导弹炸出的大坑转圈,流着泪说:“这个坑是我的,我准备埋在这里了。”

  许多年后,孙家栋都对这次失败难以释怀:“掉下来,离你这么几百米掉下。脑袋里就没有一分一毫的想法,说我搞这个东西上去还会下来?那时候就傻眼了,就蒙了。尤其是你在大沙漠里,发射点正好在西边那个位置,那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半边天都是红的。”

  为了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冰天雪地的沙漠里,几百人弯着腰一寸寸摸索,寻找导弹的碎片。有人忍不住一边捡一边抹眼泪。连着几天,那片沙子几乎被扒了一层,孙家栋和同事们硬是找齐了所有碎片,重新拼成了导弹。逐一检查,他们找到了失败的根源。

  “最后发现就是一根导线断了,剩一米多长,通过X光一照,里面是断的。正是遇到这样几次大的失败的情况,认识到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航天的一切。”孙家栋说。

  每次发射,坐在指挥大厅里,孙家栋就爱听两个字:“正常”。每一个“正常”背后,是全体航天人对“质量就是生命”的高度认同,是无时无刻不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

  孙家栋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说到关键的几次人生选择,他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7年,正在苏联留学的孙家栋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亲耳聆听了毛主席那番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第一次讲,孙家栋第一次听,青年人的血液霎时沸腾,他说,“那时候就下了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搞了9年导弹研究的他开始“转向”,由此开启为之一生的卫星事业。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孙家栋直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就是说,在中国就是把它搞成了,就是有了!公布以后,我们马上就往天安门跑,到了以后进不去了,人山人海,都在庆祝,就是个成就感。激动!我不是搞文学的,形容不出。”

  今年90岁的孙家栋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一张白纸”到成为航天大国的全过程。曾经有人统计,在孙家栋领导下发射的卫星占到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一枚枚飞行器早已和孙家栋的人生经历融为一体。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孙家栋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当“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握手庆祝,孙家栋却一个人走到僻静角落,转过身,掏出手绢,擦去眼角的泪水。“激动的,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这种成就感确实是一生都忘不了的。有的人问我说,你搞了这么多颗卫星,你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跟他们说,这都很难分,每一次有它难办的事情。”孙家栋说。

  孙家栋是左撇子,为上学才学会了右手写字,年轻时他有左右开弓打乒乓球的绝技。工作中,他也有一套“逆向思维”的绝招,常常有出人意料、令人叹服的思路和点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评价说,“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

  2009年,80岁生日那天,孙家栋收到98岁的钱学森亲笔签名的一封信,钱学森在信中说:“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孙家栋,这位当年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今年已经90岁。面对当之无愧的荣誉,他却说:“我很不安,我是替所有的航天人领奖。”“航天事业绝对是一个集体荣誉,这个东西没有集体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些,绝对不行。”孙家栋说。

文章关键词:孙家栋 功勋 中国第一 1970年 绕月 北斗导航卫星 两弹一星 探月工程 东方红一号 探测卫星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星斗寄苍穹 壮志向凌云——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 不同的时空 同Young的央企青春!

    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器中,由孙家栋担任负责人的就有34个。

  • “北斗之父”一生为国造星 | 初心故事⑩

    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前100个航天飞行器中有34个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 孙家栋(宿东 摄)这一次孙家栋带领新一代航天人向世界宣告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深空探测的时代耄耋之年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 共和国不会忘记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航天报国就是我的初心

    今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伴随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风雨兼程的60余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孙家栋:那一瞬间,那个心情,感觉到完全不一样,说不出来那种自豪感,证明了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深空探测这个行列。

  •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时针拨回15年前,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