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描中国,笔耕不辍!今天是一年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也是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虽说是一个年轻的节日,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今天,一起来聊聊丰收的喜悦!
“民以食为天”,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就有人预言,中国政府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然而,我们很快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此后,粮食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铺开深化,为农业注入不竭动力。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00多亿斤,1984年达到了8000亿斤,6年间登上两个千亿斤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再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粮食生产在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18年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
说到这里,种田也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因为农耕3.0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而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把农民从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民朋友们有了更多时间自我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10.3个百分点。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达到3467万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截至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人,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新时代,新农民,新突破!我们的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观光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2018年末全国农业设施数量3000多万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近4000万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突破了资源自然条件限制,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新鲜瓜果蔬菜,加快推动了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今天,中国农民,收获希望!
主创名单
监制:赵净 徐芳
策划:张之鹤
设计:韩硕
旁白:张雷
2020年三季度,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农业投资快速增长,农产品贸易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植物工厂无土栽培的蔬菜 在这里,植物采用水培种植,营养液循环补给,通过上层光伏发电供给下层蔬菜种植。植物工厂通过光伏发电一年大概能发电2400万度,下层种植蔬菜仅用三四十万度,余电并入国家电网,实现了蔬菜种植和发电的双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意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
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农业生产托管应运而生。农业生产托管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的问题,还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率,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各行业主管部门陆续公布了各自领域“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数据,其中农业农村领域的数据尤为引人注意。“山陵既固,中夏小康”,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不断追寻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反映着中国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深切希冀。
要素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一个先进、强大的社会生产离不开高效的要素市场配置,而数字经济正可以成为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工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了产业升级、要素流动、扩大消费等多种发展路线,在其背后是未来10年壮大数字经济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在变,新技术、新服务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一二三产业在乡村加速融合,城乡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
金秋十月,丰收时节,各粮食主产区全力推进秋收工作进度,确保颗粒归仓。在安徽阜阳种粮大户李长安的地里,收割机和播种机同时上阵,1100多亩水稻8天就能收割完成并种上小麦。
据魏百刚介绍,今年我国夏粮早稻双双增产,产量达到3402亿斤,比上年增加44.8亿斤,早稻面积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势头。”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粮食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达到35.8%,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大豆面积预计连续5年增加。
时下,直播网站、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一些涉贫主题视频激发了网民的公益爱心,使之助力慈善扶贫。但也有些直播、视频有意诱使网民将个别贫困现象等同于普遍现象,将视觉贫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绝对贫困,利用“人们心灵深处的柔软”吸粉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