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人在广西兴业县一家“就业扶贫车间”内加工乒乓球拍。图片来源,新华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持续不断扩就业领域,到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稳就业规模,再到将就业作为宏观政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多策并举,多力共襄,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亿万百姓的“饭碗”更加稳固,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信心足。如果粮食足则国家安,那么就业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预期好,预期好则抗压强。
1949年,全国就业人数只有1.8亿人,2018年,增加到7.8亿人,增幅达329.1%,高出同期全国总人口增幅1.7倍。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国家劳工组织和世界权威机构认定:“中国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外一致肯定中国交出了亮丽的就业“答卷”。亮丽的“答卷”背后,是党和政府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就业的成果。
随着就业总量的持续增加,就业结构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业主要根植在第一产业,依赖于第一产业,到当前就业更多靠第三产业。2018年,我国一、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6.1%、27.6%和46.3%。从一产到三产,就业结构完成了从“金字塔形”到“倒金字塔形”的华丽转身。就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其背后蕴含的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调整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殷实和富足。
伴随着就业总量的稳定增长和就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民众的就业权益得到了显性提升:劳动报酬不断增加,最低工资保障线和企业工资指导线作用凸显;职工的休假权益得到持续保障,从单休制扩大到双休制、黄金周,带薪休假逐步落实。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全年法定休息日才59天,现如今全年休息日可达120天以上;从大学生“一次分配定终身”到双向选择,从铁饭碗到造饭碗,从安排就业到支持创业……改革释放了巨大的就业活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解决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让人民群众实现了从满足温饱、迈向小康再到追求美好生活的一步步跨越。就业夯实民生之本之路走得从容、扎实和坚定。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近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莫荣研究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影响总体有限。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国内制造业自动化替代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近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莫荣研究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影响总体有限。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国内制造业自动化替代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从短期看,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影响相对温和,结构影响重于数量影响,但就业结构性矛盾处于上升通道,潜在的技术性失业风险在增加。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国内制造业自动化替代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在28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就业任务,我国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带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政策不断出台,支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新形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十三五”期间,我国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不断创新、充实的政策工具箱化解着复杂多变形势下的就业压力。
编者按:“就业”身兼“六稳”与“六保”之首,其中如何保障近三亿农民工就业尤为关键。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李行健 张浩森)临泉县宋集镇的农妇张富玲今年50岁,受疫情影响,在江苏打工的厂子不景气,她干脆回了老家,和同乡的姐妹搭伴来县里月嫂培训班报到。
走进安徽省合肥汽康工艺品有限公司,68名残疾人正在技术人员带领下紧张有序地做手工工艺品绿植,车间干净整洁,一片繁忙。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全国累计有2209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06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共帮助20.2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213万人,就业底线牢牢守住。
走进安徽省合肥汽康工艺品有限公司,68名残疾人正在技术人员带领下紧张有序地做手工工艺品绿植,车间干净整洁,一片繁忙。合肥汽康负责人吴昌华介绍,企业入驻合肥市包公镇后,不仅厂房租金有优惠,吸纳残疾人就业还有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帮助企业更快步入良性循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建好全国畅通、全面覆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确保就业供求信息能及时、充分、准确地发布出来,而且能有重点地推进地区之间的需求信息有效对接,防止供求脱节而影响就业。
稳就业,要辩证看待危与机,善于抓住危中之机;在关注短期总量的同时,还应理顺就业结构 千方百计、多管齐下,用好人口素质提升所孕育的新一轮人才红利,就业不仅稳得住,也必将推动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