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介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让来自中药青蒿的青蒿素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
今年8月,在北京大兴举行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奠基仪式。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研究中心白色的主楼像一棵生机勃勃的青蒿。这种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植物,随着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向全世界转播,而成为名扬世界的“中国神草”。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穿着印有青蒿图案的套裙站上领奖台时,世界知道了这位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国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从文献研究入手,编撰了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终于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能尽快把乙醚中性提取物拿到当时国内的疟疾疫区试用,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在北京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
一心扑在“青蒿”研究上的屠呦呦,对于家庭却是充满了愧疚。大女儿4岁的时候就被送到托儿所全托,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则被直接送回了宁波老家。
20年来,青蒿素——这个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全球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疗法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这位已经誉满全球的科学家,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屠呦呦还在抗疟领域攻坚克难,针对青蒿素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地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她带领科研团队在“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层面不断产生新进展,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以增强疗效。为了扩大青蒿素的适应症,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进展的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成为她90岁以后的新目标。(央视记者 陈杰 白央 铮铮 李斌 郝明哲)
在我国黄海前哨,有一座叫做开山岛的小岛。今天(4日)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一生做一事的守岛人、“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继才。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4月3日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朱彦夫:疼得很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办,我自己只要活着,有生命我就能干。“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朱彦夫:祝福祖国永远富强。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授勋仪式前,习近平和获奖者们一同进入会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说:“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1964年,布茹玛汗·毛勒朵与丈夫第一次来到吉根乡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了第一批护边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布茹玛汗·毛勒朵:坏人看到“中国石”知道是中国的领土就会害怕,所以我才刻写。
9月29日上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9月29日上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们颁授勋章。“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把人文关怀注入语文课堂,让课程成为德育教育的载体,从1951年起,于漪就尝试让语文课充满温度。到去年为止,这位耄耋老人已经连续八年担任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主持人,每月一次8个小时的活动,她一场不落。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系列报道《共和国不会忘记》今天(9月25日)为您介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
今天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将为您介绍的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位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战斗老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李延年:当时是我说了算,你们说了不算数(笑着说的) 就是这样子,这是上级的命令,一定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