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成果丰硕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
他们,是农民眼中的“土专家”,村里需要啥就研究啥,教学课堂就在田间地头;他们,是能让乡亲们致富的“科技明星”,服务6500万农民,选种、施肥、滴灌学问一个都不少……
他们,就是“让技术长在泥土里”的科技特派员。从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20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领办创办1.15万家企业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转化示范2.62万项先进适用技术,为科技兴农富农作出了突出贡献。
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从“星星之火”到“创新之花”
春山浅黛,时晴时雨。三月底的武夷山,十几万亩春茶吐露新芽。一场500多人参加的春茶采摘培训会,正等着52岁的刘国英主持。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针对基层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这一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将首批科技人才下派到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最急需的科技服务。作为高级农艺师的刘国英,成为当地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
当时的武夷岩茶总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刘国英深入山林、扎根茶厂,把研究所当作培训班,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把自己多年经验总结编写成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户和茶企,和乡亲们一起把茶树变成了“摇钱树”。
当科技“牵手”农业,创新释放了中国农民的生产力。
2002年起,科技部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在全国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对科技特派员工作作出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进入新阶段……
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地方实践上升成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我们将继续秉持初衷、扎根基层,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让人才下沉、让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继续丰富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和实践、营造良好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服务热情和创业活力,把科技特派员打造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和乡村振兴的先遣队。”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有问题就问特派员!”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科技特派员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让大家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不光腰包鼓了起来、脑袋也富了起来。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20年间,数十万名和刘国英一样的科技特派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庄重誓言。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像一粒种子,无怨无悔地在太行山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帮助山区群众打开脱贫致富之门,埋头耕耘、不图回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赵亚夫扎根老区,在草莓和无花果产业发展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30多年来把该项技术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生物质能源等交叉学科和领域,建立起一个新兴技术与产业体系,并传播到上百个国家。
一批杰出的科技特派员代表,就像种子一般,在大地上生根发芽,让“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让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以农民期盼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让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听得懂、传得开、立得住”,这是科技特派员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曾几何时,一句通俗易懂的广告语,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了正确施肥对种庄稼的重要性。当有了更好的条件,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科技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进创业式扶贫,各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如福建省制定科技特派团体标准,成立科技特派员学院;浙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建设;宁夏完善政策扶持、选人用人、利益导向、项目带动和金融跟进“5个机制”,四川建立“科技扶贫在线平台”。
截至2017年,科技特派员们与老乡建立利益共同体3万个,创办企业1.15万家,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10万户,成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创新“先锋队”。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农’字里有‘大’作为。”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加大贫困地区本土科技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掌握脱贫致富的“看家本领”、用知识“武装头脑”,彻底断掉“穷根”,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2004年开始,新疆伊犁州试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到2015年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1800人,争取相关项目扶持资金200万元,科技特派员整体工作水平走在了新疆的前列。管小平主动为当地螃蟹养殖户提供大量种苗,带动当地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推广蟹稻共养,通过测算,每亩可实现增收1500元左右。
记者李琛奇、通讯员姬振江报道:4月的敦煌乡野,活跃着一支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授种植技术、与农户结帮扶对子,按照各自划分的“责任田”履职尽责。
王永利穿上雨裤跳进鱼池,用一口近乎播音员的普通话指挥农户收网。王永利的泰嘉公司吸纳固定就业工人35名,季节性就业人数达75人次,直接带动周边农户500余户,间接带动1500余户,人均年增收达8000元以上。最近,王永利又在谋划一件大事,那就是把全区养殖大户联合起来,组建一个产业联盟。
5年时间,苏海兰和她的团队首次突破了中国稀缺药材七叶一枝花在南方人工种植、种子育苗的难题。赵宝龙和他的团队将设施葡萄和设施桃树栽培新技术进行了集成,先后编写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土教材”,受到了团场干部职工和技术员的认可和好评。
咨询了科技特派员朱根发才知,这不是病,而是一种名为“水晶”的兰花观赏点,有“水晶”的兰花更值钱。广东首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所长朱根发在广东翁源县兰花研究院实验室做实验(9月11日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反哺“三农”,更是在为未来播种。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幸福感,也影响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用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乡村振兴,让广袤农村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科技特派员队伍已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并勉励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截至2017年,科技特派员们与老乡建立利益共同体3万个,创办企业1.15万家,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10万户,成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创新“先锋队”。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发源于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切关心指导、总结提升的工作机制创新,迄今已有20个年头。新时代要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乡村振兴注动力添活力,赋予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