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加入地下党组织;20岁进入外交部;58岁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国际舞台舌战群儒;61岁转任中国驻美大使,坚守原则、巧妙应对,见证了中美关系从低谷到改善的全过程……52年外交生涯中,他始终秉持一颗炽热的初心,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中向世界发出坚定的中国声音。他就是资深外交官、“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道豫(图右,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祖籍安徽合肥的李道豫在上海出生、成长。1948年,正在读高三的李道豫,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49年8月,李道豫被组织选派去沪江大学学习。起初进的是教育系,党支部发现英文系学生党员力量比较薄弱,建议英文成绩优秀的他转系。自此,李道豫开启了与外交事业大半辈子的不解之缘。
“我们生在特殊革命年代。大家深知,没有国家,就毫无个人可言。”忆及70多年前的青春岁月,李道豫说:“我们秉着一颗纯真、炽热的初心为党和国家无私工作,坚信自己正在做的就是最壮丽的事业,决心为此贡献自身一切,包括生命。”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道豫被抽调去参与会议筹备和翻译工作。会议结束后,20岁的他留在外交部工作。刚入部,李道豫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日内瓦公约》,搜集尽可能详实的法理依据,为中朝联合代表团与美面对面斗争提供参考。
“正是由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我时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李道豫说,这段经历让学外语出身的他得以进入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为日后长期从事多边外交工作打下基础。
1990年,年近花甲的李道豫赴纽约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上任不久,就遇上了外交生涯的一次重大考验: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
安理会半夜通知召开紧急会议。李道豫当即向国内电话请示,建议中方在发言中对伊拉克进入科威特表示遗憾,对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决议草案投赞成票。建议得到了国内批准。事实证明,这样的表态获得了国际上包括科威特方面的正面反应。
当时安理会围绕伊拉克问题通过了多项决议。草案提交前,一般由常任理事国先行磋商。没有翻译,也没有成形的发言稿,这就要求大使对形势走向有充分把握,有极强的独立思考、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
“发言首先要快,否则随时会被别人打断;第二,要言之成理,一个论点提出来一定要站得稳,不会轻易被推倒;第三,身体要顶得住,开会都是通宵达旦,非常疲劳。”李道豫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坦言是他任内遇到的最大挑战,每天都“像在风口浪尖上行走”。
1993年,李道豫奉命由常驻联合国代表转任驻美大使。彼时,中美关系面临波折。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上台不久就把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同人权问题挂钩,如果中国不就范,就要在一年期限后取消最惠国待遇。李道豫赴任后,美方更是让他等了两个月才安排递交国书。
然而,随着“限期”不断临近,见中方毫无妥协迹象,美方多次说服中方重做打算,但企图终未得逞。克林顿不得不承认:以经贸问题为抓手逼迫中国让步的效力已经用尽了。“我认为今天的美国人应认真反思,汲取当时的教训。”李道豫今年上半年受访时说。
在美期间,李道豫十分注重公共外交。为了让更多的美国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他跑遍了美国50个州,发表了200多场正式演说,并经常接受美国媒体采访。
5年中,李道豫亲历了在最惠国待遇、“银河号”事件等问题上与美国政府的严正交涉。面对一件件危机事件,他沉稳应对、巧妙斗争,有力地捍卫了国家利益,促进了中美关系发展。1998年离任之时,120多名参众议员在美国国会曼斯菲尔德大厅为李道豫举行欢送招待会,这是极其罕见的规格。
2009年,李道豫被网友问及如何概括外交工作的特点,他引用鲁迅的诗句作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据新华社电 记者白洁)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1日 06 版)
从1952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到2004年离休,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到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的外交生涯在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外交场中熠熠生辉。1998年2月,李道豫离任之前,100多位美国议员出席了在美国国会曼斯菲尔德大厅举行的欢送招待会为他饯行,这样的规格在当时十分罕见。
“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李道豫:遇上了北京开亚洲太平洋和平会议,要抽调翻译。“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李道豫:我们这个态度是当然反对伊拉克侵略,支持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