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于农业农村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14日召开“海南特有新物种发布会”,向外界宣布其发现成果:海南特有新物种11个,中国新记录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11个,海南新记录属12个,海南新记录种85个。这是近几十年来海南在物种资源探索上的重大突破。
这11个海南特有新物种是:莎草科植物的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卧薹草、吊罗山薹草、长柄薹草;胡椒科植物的盾叶胡椒、尖峰岭胡椒;兰科植物的莫氏曲唇兰、黎氏兰、昌江盆距兰;海南药用植物的定安耳草。其中,五种新物种的名称使用了海南地名。
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来逐一揭开这11个特有新物种的神秘面纱吧~(注:下文展示的新物种图片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提供)
刘国道研究员是热科院植物分类学研究团队的带头科学家,他从事草类植物研究 30 多年,发布会展示的11个海南特有新物种中,有5个是他所在的团队发现和公开发表的,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公开发表,这5个新物种是: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卧薹草、吊罗山薹草、长柄薹草,均被认定为海南特有种。刘国道说:“这些研究成果在丰富海南植物区系数据的同时,也富含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特别是在国内莎草科研究关注较少的整体环境下海南莎草科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1、尖峰薹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基部宿存丝状老叶鞘;茎中生,三棱形,2-4 × 0.2 cm。
产地:海南尖峰岭
分布:海拔700-900米间的疏林下
濒危状况:发现1个居群,居群面积1000m²左右,单株数在2800,无危种。
用途:可作饲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组成员,在本组系统进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2、凹果薹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基部叶鞘宿存呈撕裂状。
产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海拔1200-1500米间的疏林下
濒危状况:发现5个居群,居群面积较大,个体组成较多,无危种。
用途:可作饲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组成员,在本组系统进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3、伏卧薹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具撕裂为纤维状的老叶鞘;茎中生,三棱形,高10-30 cm,细弱粗约0.1 cm。
产地:海南吊罗山
分布:海拔900-1200米间的山涧边
濒危状况:10km²范围内共发现5个居群,个体组成较多,无危种。
用途:可作饲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组成员,在本组系统进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4、吊罗山薹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木质,由撕裂为纤维状的叶鞘所包裹;茎侧生于叶腋中,7-20厘米,三棱形近丝状,直径约0.5毫米,由无叶片的叶鞘包裹。
产地:海南吊罗山
分布:海拔900米左右较潮湿的密林下。
濒危状况:目前只发现1个居群,单株数在1000左右。居群数极少,达濒危级别。
用途:薹草属物种普遍具有良好饲用价值。另外,本种是匏囊薹草组最近发现的种,其在形成结构上特化出独有的丝状茎,这在本组系统学研究上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长柄薹草
形态特征:多年草本,高约20厘米。叶柄长5-10厘米,叶长于秆,宽10-15毫米,苞片叶状,长于花序,具鞘。小穗3-4个,彼此靠近,顶生1个雄性,线状圆柱形,长1.5-4厘米;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菱状宽椭圆形,三棱形,长6.5毫米,中部棱上缢缩,上部急缩成喙,狭圆柱形,长1.5毫米,顶端膨大呈盘状;花柱基部稍膨大,宿存,柱头3个。花果期4-8月。
产地:海南陵水。
分布:海拔500-900米雨林下。
濒危状况:长柄薹草居群仅有一处,植株数量较少。按IUCN(2001)评估,长柄薹草被列为“低危”物种。
用途:可作饲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组成员,在本组系统进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热带辛香饮料是热科院标志性的研究对象之一,胡椒是热带辛香饮料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种类,发布会上的“盾叶胡椒”和“尖峰岭胡椒”是胡椒家族中最新发现的成员。
1、盾叶胡椒
形态特征:常绿木质攀援藤本,长超过5米。
产地:海南万宁。
分布:海拔200-600米的热带雨林林下,攀爬于树上或岩石上。
濒危状况:根据IUCN(2012)评估,盾叶胡椒达“极危”级别,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资源稀少,种群濒临灭绝的机率非常高。
用途:在万宁地区,当地百姓采集根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2、尖峰岭胡椒
尖峰岭胡椒花序
尖峰岭胡椒花序微观图
形态特性:常绿木质攀援藤本,长超过6米。
产地:海南乐东
分布:海拔500-800米的热带雨林林下,攀爬于树上或岩石上。
濒危状况:根据IUCN(2012)评估,尖峰岭胡椒达“极危”级别,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资源稀少,种群濒临灭绝的机率非常高。
用途:在乐东山区,当地百姓采集根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痛、风寒咳喘等。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热带花卉,用娇艳来形容其斑斓的色彩最为妥帖,兰科植物是热带花卉中最赏心悦目的佼佼者,莫氏曲唇兰、黎氏兰、昌江盆距兰是在海南发现的兰科新物种,此外还有众多姿态各异的新记录种,这些是海南这个岛屿上的植物精灵,也是代表这个岛屿生态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成份。
1、莫氏曲唇兰
形态特性:附生草本。假鳞茎卵形,1.0-1.2cm×0.8-1.0cm。叶片顶生2枚,窄椭圆形到阔披针形,3.0-6.0×0.8-1.0cm。总状花序,花3-6朵。花白色,唇盘具一“Y”型黄斑。唇瓣“S”型弯折,下唇端部具2不明显的三角形侧裂片;2褶片从下唇中部发出,止于上唇2/3处,末端膨大。花期3月,果期9月。
产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分布于海拔1200-1850米的峰顶矮林树干上。
濒危状况:目前只发现2个居群,个体数不明,濒危程度未能评估。
用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黎氏兰
形态特性:大型附生草本。根状茎发达,分枝,粗约7-8mm,长可达1.2m。假鳞茎相隔10-15cm,棒状,5-30cm×1-2cm,叶片20-80×1.0-1.7cm。花序2-3个,10-22朵花,花直径约4cm。萼片黄绿色,无斑纹;花瓣黄绿色,中部以下具红色条纹;唇瓣红色,唇盘黄色,侧裂片具奶油色条纹,合蕊柱红色。花梗与子房2.0-4.0cm长,中萼片2.4-2.7cm×0.9-1.1cm,狭椭型,唇瓣3裂,1.5-1.7cm长;侧裂片直立,与合蕊柱等长,端部圆钝;中裂片0.4-0.5cm,末端圆形,反折,唇盘具两条光滑褶片。合蕊柱1.3-1.5cm。花期5-6月或8-9月。
产地:海南尖峰岭
分布:分布于海拔700-900米间的疏林下。
濒危状况:发现1个居群,居群面积1000m²左右,个体数不足100,根据IUCN(2012)评估,被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
用途:具观赏价值。
3、昌江盆距兰
形态:附生草本。茎15-20cm×4-5mm。叶片2列,钩状,狭椭形,18-25×1.5-2.4cm,末端具不等2裂。花序3-5个,近伞形,6-9朵花。萼片和花瓣黄绿色,具紫棕色斑点;唇瓣黄绿色,均具紫红色斑点。萼片相似,卵状长椭形形,6.1–6.9 × 3.2–3.8 mm,基部相连,末端圆钝。花瓣与萼片相似,稍小,5.9–6.8 × 3.0– 3.5 mm。唇瓣具白色的上唇和囊状下唇,上唇向前平展,近圆形或三角形,4.1–4.5 × 7.2–7.6 mm,前端具白色毛状物;下唇近圆锥形,4–5.9 mm 高,4.6–5.5 mm宽。花期3-4月。
产地: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霸王岭等
分布:分布于600-1200米间的疏林树干上。
濒危状况:属于易危(VU)级别。
用途:具观赏价值。
海南是我国南药资源的天然宝库,除槟榔、益智等四大南药外,这里还分布有千余种珍稀药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与海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定安耳草、硬毛巴豆、小果木、小花沙棯、石山爵床、四叶山扁豆、硬枝酢浆草、光果姜等新种和新记录种是新近发现和引种保护的重要类群。
1、定安耳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平卧草本,高约10厘米,茎近四棱形。叶对生,近无柄或无柄,聚生于茎顶呈现莲座状,厚纸质,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4-10厘米;托叶三角形,撕裂状。聚伞花序呈头状顶生,密集,直径约5厘米。花冠蓝紫色或白色,管长约8毫米;蒴果长约3毫米,种子8-12棵,花果期9-12月。
产地:海南定安、琼中。
分布:海拔100-450米的疏林下或林缘。
濒危状况:居群植株数量较少约200株。按IUCN(2012)评估,定安耳草被列为“极危”物种,它们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
用途:全草药用,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未来首要任务是保育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杨虎彪副研究员说,对于这些新发现的物种,未来首先要做的是加强保育工作,“这些物种很多分布都是零星的状态,数量也不多,有些几乎是濒危状态。因此我们在认识它们的同时,要通过加强保育,将海南生态多样性保持下去。”
据了解,海南近年来一直强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以中国热科院为核心力量,重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不断加强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
映象网综合自经济日报、南海网
5年来,各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已形成153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并分4批向全国推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