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映象焦点 > 舆情观察 > 正文

年轻人落入"炒鞋圈"能暴富?接盘侠们醒醒吧!

2019年11月20日17:14  来源:新华网

5034

“一双鞋暴涨4倍”“炒币已经是老年人,未来是属于炒鞋和炒裙子的!”……在财富神话的刺激下,炒鞋成为一场近乎疯狂的年轻人逐利热潮,甚至出现“K线图”“云炒鞋”等金融花样。

近期,上海、深圳等多地监管部门相继提示要防范炒鞋热潮背后的金融风险。“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多个App平台存在炒鞋现象,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有的平台仍然可以分期付款来炒鞋,还有的平台花样翻新,出现预售、寄存等炒鞋新方式。

一些年轻人落入“炒鞋圈”

多位金融专家认为,球鞋不容易储存,稀缺性没有保证,消费者的喜好随时可能变化,还有很多假货充斥市场,并不适合投资。商业推手采用金融杠杆炒鞋,属于典型的“泡沫”,有的甚至是骗局。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10月中旬发布的金融简报指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记者调查发现,“炒鞋圈”的分期付款等金融加杠杆服务仍然存在。

“之前在get等App平台上买鞋,付款时可以选择分期,额度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前阵子开始不支持分期付款,信用卡还可以用。”上海一位“95后”炒鞋客告诉记者。

记者随机调查了5款App发现,“毒”“nice”“Yoho!Buy有货”“get”这四个平台目前已经不支持分期支付,而“识货”App采取导流模式,直接跳转到淘宝店铺,仍然可以用花呗分期进行支付。

更隐蔽的是,“get”App在10月中旬虽然已经宣布暂停“乐卡分期支付”服务,但在其合作方“分期乐”的购物App上,“get运动潮流专营店”在售的球鞋仍然可以使用分期支付的方式。实际上,在“分期乐”App上,在售的球鞋都可以使用分期月供的方式支付,从2期到36期均有。

记者浏览一些论坛看到,选择分期方式炒鞋的主要是一些手头资金不多的大学生。“刷信用卡然后进行分期来炒鞋,最近行情不对,价格跌了不少,鞋市好像要崩,每天精神都在崩溃边缘。”北京一位大学生刘泽告诉记者。

炒鞋风险已开始暴露

记者加入“冲冲群”“一起扫货”等炒鞋群发现,“中签”“破发”“高开低走”等炒股、炒期货词汇,已经成了炒鞋客们交流鞋价行情的用语。在“nice”平台上,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当前市值”“当前盈亏”等数据。

为了刺激交易,有的平台搞起了寄存模式。记者在“Yoho!Buy有货”平台体验发现,购买一双球鞋可以选择寄存服务,把鞋寄存在平台的仓库里。这样,买家不必拿到实物,遇到涨价可以把鞋转卖给其他人。在这种“鞋不过手”的炒作模式下,一旦出现问题,用户将面临“财物两空”的风险。

“nice”等平台还推出预售模式,预售是35天内发货,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买方或卖方取消订单则要交违约金,这就相当于购买“鞋期货”。记者在“nice”上看到,一款11月23日才会正式发售的球鞋,官方宣布的发售价为1399元,而平台上预售的价格已经炒到了3000多元。

上海一位炒鞋客告诉记者:“预售就是赌未来的价格走势。我前几天用1万多元的预售价格抢了10双鞋,到正式发售的时候市场价跌到了4000多元,亏惨了。”

“杠杆、期货、证券化,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也放大了参与者的风险。”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说。

记者调查发现,炒鞋过程中还有不少“操盘手”。一些有资金优势的庄家会伪装成专家来带节奏,发布他们对何时买入、何时抛售以及球鞋行情的判断。“庄家频繁买进卖出,拉升价格,诱导散户入场,从而将囤货在高价时卖出。”一位收藏篮球鞋的“资深玩家”告诉记者,“庄家炒热一些鞋款,带动更多人闻风购买,使得球鞋市场出现大量泡沫。”

实际上,击鼓传花的金融风险已经开始暴露。近期,几款热门球鞋的价格都出现明显回落。例如,10月中旬最新发售的一款耐克蓝丝绸球鞋,发售初期被炒作到1万多元,但目前已经跌到3000多元。11月以来,价格下跌的球鞋占比开始增多,价格较高点跳水20%、30%已是常态。据相关统计,跌幅最大的一款球鞋价格已经跌去将近90%。

炒鞋金融化需加强监管,净化新兴消费

上海市律师协会金融工具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叶峰新建议,应对鞋类交易平台加强监管,审查平台的运营模式,严禁助长炒鞋风气的运营手段。

刘远举认为,国家对金融化的操作平台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和资格审查等要求。而目前这些把鞋证券化的平台,由于是新兴事物,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

“应该在降低散户杠杆上做文章。”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朱峰认为,对于一些信贷资格不足、还款能力明显较弱的消费者,金融机构在对其发放消费贷时要严格审查其资质,使消费贷的发放环节变得更加规范,严禁大量杠杆资金用于炒鞋行为。

“毒”App对外沟通主管昭阳回应记者称:“我们认为鞋是一种消费品,不应该赋予金融属性。‘毒’App平台业务从不支持无商品实物的类期货交易服务,平台相关内容运营在注重内容合规的同时,从未出现也不支持诱导用户炒作类内容。”

专家提醒,无论球鞋还是裙子等,年轻人有个性化需求是正常的,但由于在法律和金融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不适合盲目跟风投资。年轻人切勿跟风炒作,指望炒鞋、炒裙子等牟利的投机心理不切实际,容易落入陷阱,成为接盘侠。(记者 王淑娟 黄安琪

文章关键词:炒鞋 暴富 接盘侠 年轻人 责编:张静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炒鞋”愈演愈烈央行发出警告 警惕背后的法律风险

    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最突出的风险是泡沫太大,球鞋价格容易被操纵,也容易让一些缺乏风险把控能力的年轻人进入球鞋交易市场。最终若因不理性投资出现资金链断裂甚至负债等问题,那么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 媒体:"炒鞋"已经成为一场危险的"博傻"游戏

    作为大批量的工业产品,鞋并无比特币的信任机制、工作量证明机制,全靠厂家的限量与认可。

  • 一条“Lolita”炒上十万,“炒裙子”比“炒鞋”还疯狂?

    顶着一头蓬松的鸡蛋卷发,身穿一条水蓝色、布满蕾丝、蝴蝶结的华丽蓬蓬裙的小芋,一边雀跃地将一条条Lolita裙子拿在身前比划,一边用似乎只有她们才懂的语言开心地讨论着。

  • 个别球鞋甚至涨幅达430% “炒鞋”升温谁是推手?

    据了解,目前,国内限量鞋的“市场价”,主要来源于两三家大的球鞋交易平台,但这些平台只具备中介、鉴定等功能。尽管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炒鞋”可能是一种爱好或基于某种情结,但自己觉得更多人是跟风和从众心理,还有虚荣心在作怪。

  • “炒鞋”真的这么赚钱吗?

    潮鞋玩家郭子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鞋子可以被炒主要是由于厂家的“饥饿营销”所导致的,物以稀为贵自然价格就高。郭子添说,“炒鞋的市场风头并非民众自发的,而是由于品牌方进行了限量销售,从而导致‘鞋贩子’的出现,最终拉高了价格。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