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赵丹/文 沈翔 张晓冬/图
三对红彤彤的柿子挂在冬日枝头,映出身后“新京报”的LOGO。
这是新京报16周岁之际,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发在朋友圈的一张图,配文“一对,一对,一对,柿子也这么痴情。”
新京报的视频做的亦如这柿子般红火。短视频时代,业内盯着新京报,也盯着王爱军的动向。
20日晚至21日全天,他把时间给了家乡河南,到访东方今报社,并出席 “发现温暖”2019首届全国暖视频大赛颁奖盛典暨“暖视频+AI”高峰论坛做主题分享。
如何把视频报道做的静水深流又风声水起?短视频的风口上怎么做到随风奔跑又不随波逐流?听听他怎么说。
谈暖视频的强势崛起:
暖新闻一直都在,媒体应永远善待新闻当事人
正值寒冬岁末,王爱军为温暖而来——出席 “发现温暖”2019首届全国暖视频大赛颁奖盛典暨“暖视频+AI”高峰论坛。
2019年,太多太多的爆款暖视频数不胜数:
河南民权,107岁的妈妈给84岁女儿捎糖吃,无数网友感慨“希望自己到84岁还有妈妈给糖吃。”;河南郑州,94岁“煎饼奶奶”工作到凌晨,“一辈子养活自己已停不下来!”这句话唤醒无数年轻人;古都西安,车主不顾暴雨中自己的车,而去帮忙推救护车,一句“救护车里是人命”让人肃然起敬;抓捕现场,民警对被抓捕者的孩子说“叔叔在演电影呢”,一个举动道出温情……
其中,有很多暖视频是今报传媒旗下的《猛犸视频》、《小麦视频》首发,并多次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转载。在应邀到东方今报社做分享时,王爱军称,“今报在新媒体方面,有些地方比我们做的好。”
暖视频不是关起门来自我感动,也不是迷失于涕泪交加之中,它传递出来的温暖和价值观,打动了无数网友,获取的是真实的流量。
“其实暖视频本来就一直存在,只是过去的媒体人没有很好的发现、挖掘、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切都变为可能。”王爱军强调,不是因为短视频时代,暖新闻才多起来,“其实温暖的人和事以及场景一直在我们身边,短视频让它的发现、挖掘和传播成为可能。”
他认为,对于一个机构媒体来说,做暖视频应该达到三个层次,普通的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他们做的是直接呈现暖视频的内容,比如温暖的瞬间,人和事,几乎没有任何加工,但是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有第二个层次,“媒体应有具备善意的行动,济危助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给当事人带去希望。”
在王爱军看来暖视频报道还应达到第三个层次,所有的新闻哪怕是负面新闻,也应善待当事人,提出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单纯一批了之。
“这是媒体应该具备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粉饰太平,躲避问题,不是远离生活,而是当直面生活的时候,作为公共机构,应给当事人带去希望和信心,这是新闻机构做暖新闻所应该贯穿的原则。”
谈纸媒深耕短视频:
刷新的不仅仅是表达方式,新闻内核是永恒追求
山里的美女做饭成了“网红”,村里的宝妈分享育儿日常收获大批粉丝,柜台彩妆师成了带货王子,打谷场变成直播秀场……全民皆视频的时代,过去不敢想象的“麻雀变凤凰”的传奇每天都在互联网上演。
短视频有多火,王爱军深有体会。有次,他去外地旅游,景区门口有人过来“推销”——拍段抖音视频吧?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以图文见长的传统纸媒,也“择良木而栖”,奋不顾身地投入视频报道的海洋。
新京报也不例外,仅仅上线三年的“我们视频”,爆款视频层出不穷、三年内已经拿下了千亿流量。
而身为“我们视频”的“掌舵人”,从纸媒到短视频,王爱军的转型也比较大,他自诩现在“成天抱着手机看视频看的眼睛都老花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新京报,包括东方今报在内的诸多传统纸媒都在大力深耕短视频报道领域。
对于这个现象,王爱军很冷静,“做短视频报道对于纸媒来讲很困难,难度很大,首先是面临观念更新的问题,过去老是把传统纸媒的经验当做是宝贵财富,现在看来需要多考虑,新的传播时代,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哪些需要坚守,哪些需要舍弃,都需要考虑。”
在王爱军看来,传统纸媒无论是过去讲究图文并茂,还是现在组建视频报道团队,不断推进生产方式,“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不会改变的。”
他细论,“传统纸媒人做新闻短视频的前提是,第一做新闻,第二按照新闻规律做新闻,讲究它的新闻价值、操作规范、基本的社会导向是不会改变的。”
王爱军曾说过一句话,“变的是生产方式的迭代,不变的是对新闻的硬核追求。”
所以,传统纸媒风行短视频生产,在他看来“刷新的不仅仅是表达方式”,而未来,“科技的技术作用,以及社会的整体评价体系,是传统媒体人需要接受的。”
谈“我们视频”的“打法”:
培养“精英拍者”,未来加大视频生产产量
“一直有忧患意识和自立更生的传统”的新京报,于2016年上线“我们视频”。3年过去,它交出了日均生产百条、爆款视频无数、拿下千亿流量的成绩。
很多人纳闷,为什么国内外发生热点,新京报总能迅速拿出视频报道?
除了及时派驻自己的记者到现场外,以及跟公安、武警、消防、海事、边检这些单位建立很好的联系,新京报建立“精英拍者”队伍值得一提。
“在河南就有接近200个拍者。”王爱军说,他们提出“精英拍者”的概念,拍客也要懂点新闻,至少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还要有快速反应。
“我们今年年初提出目标要在全国的3000个县区市建立拍者队伍。今年我们还有“万人拍者培训计划”,在国际上我们也在努力去布局和探索,像比较大的国家,我们希望每个首都都有一到两个拍者。”
至于未来,新京报还将加大视频产量,希望视频产量占到一半,那时新媒体的转型效果会更好。“现在还不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谈短视频“风”往何处吹:
“内容”边界在扩大,接地气、平民化、坚守公共价值
过去你可以想象吗?一个不经意的画面,一个动作的捕捉,都可以成为爆款视频。
是的!如果你把爆款视频掰开了揉碎了,会发现有一个现象,十几秒甚至几秒的核心画面可以无限循环,观众还非常爱看!
比如,萌娃打瞌睡、消防员或警察的一个举动……或让人会心一笑,或让人肃然起敬,或让人愤慨不平,用一个核心画面就可以戳中人心。
“过去传统新闻人认为没有新闻价值的题材,现在成为了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人的视野过去固有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王爱军如此评价。
就拿2019年新闻短视频报道呈现的特点来说,王爱军总结认为,一个是做新闻短视频的媒体越来越多了,包括央媒也非常重视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一个则是新闻短视频的“内容”边界不断在扩大。
至于说到短视频报道未来的趋势,他认为,新闻的公共价值会越来越凸显,他希望未来与受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普通受众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短视频去呈现,从事件的表象发现本质,推动社会进步。
在他看来,未来短视频报道的还将有一个变化,那就是竞争会更加加剧,人才会更加短缺,与此同时,新闻门槛在提高,新闻质量也在提高。
但是,“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让新闻更加平民化,接地气,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王爱军表示,短视频时代,机构媒体应坚守公共价值,不能仅仅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
“一个公共媒体,如果说陷入对流量、猎奇的追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近一直在提倡新闻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觉得很有针对性,应该鼓励新闻人到现场去、到民众中去、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