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厕所革命中出现的“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亟待解决。
11月27日在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红光社区拍摄的化粪池内明显变形的隔板。新华社记者程士华摄
抽查10多户,竟无一使用
“感谢政府给我们修厕所,但是好事没办好。”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红光社区居民柳绍应说。去年政府给村民新建了厕所,在房后建了化粪池;但是,新厕建好后,他一次也没用过。
日前,记者跟随第九检查组在肥东县随机走访,在石塘镇红光社区抽查了10多家去年完成改厕的农户,发现没有一户厕所正常使用。
有村民反映,新厕所没接通自来水,每次上厕所,都要用水瓢舀水冲,大便很难冲干净,觉得很麻烦。
面对检查组暗访发现的问题,镇村干部起初表示不知情。检查组带着镇村干部再次进村入户,现场抽查。连续抽查的多个农户,依然没有一户的新厕所正常使用。
检查组发现,在抽查的10多户村民家中,每个厕所都有质量问题,有的是出粪口损毁,有的是3个粪格之间的隔板变形,其中粪格串水、雨水渗漏进入化粪池等最为普遍。
检查组还发现,红光社区没有建立卫生厕所管护机制,大量化粪池检查口被水泥封死,需要用锤子敲开混凝土,才能勉强打开,普通家庭日常使用时很难开启。同时,这也说明化粪池建成以来从未清掏过。
记者从肥东县委县政府获悉,今年上半年,肥东县在全县范围开展改厕工作摸排,发现大约有20%的改厕户存在闲置不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开展整改。对检查组暗访发现的问题,肥东县表示将认真剖析原因,进行彻查整改。
11月27日在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红光社区拍摄的断开的化粪池排气管。新华社记者程士华摄
“厕所改造是上边要求的,应付过去就妥啦”
第十一检查组赴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通许县、尉氏县等地明察暗访发现,一些地方厕所改造缺乏科学指导,人员缺乏相关资质,刚改的新厕就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尉氏县庄头镇鸡王村王小枪家今年进行了厕所改造,然而三格式黑色化粪桶已被挖出,丢弃于村头的荒地里。他家重新修了水泥化粪池。王小枪的妻子对检查组介绍,厕改后没多久发现设施出了问题,却找不到人管,所以又拆了,重修了厕所。
祥符区陈留镇二里寨村党支部书记霍传群介绍,村里从今年春节开始进行改厕,目前已完成100户左右。今年一场大雨让不少改厕后埋在地下的化粪桶漂了起来,约有四五十户。村民说,化粪桶之所以雨后漂起来,是因为安装不专业——负责安装的是村委会找的本村人。
在通许县大岗李乡小岗郭村郭治勤家,检查组发现他家改造后的户厕厕室内高低不平,地基不牢,人站到便池上摇摇晃晃;而且水冲压力器压力太小,水冲成摆设,便池易堵,得靠棍子捅。
检查组随即来到通许县大岗李乡乡政府了解当地农户的具体改厕情况,有关负责人提供给检查组的改厕总户数是735户,但是在核查中,检查组发现电脑底账上显示的改厕总户数为326户,而纸质材料更是不足百户。当地政府多名工作人员再三核对也难以说明改厕数量。提供给检查组的村民厕改登记表中,除了开始几份,大多数仅封皮有简单信息,翻开全是空白。
针对部分农户改厕存在的质量问题,有村干部告诉检查组,厕所改造是上边要求的,应付过去就妥啦;对贫困户“六改一增”中的改厕,好赖改改就行了。
检查组还发现,部分农村改厕推进速度快,但由于使用成本较高,让改厕这项惠民工程变成了群众的烦心事。
紧挨鸡王村村委会的一户居民把化粪桶挖出来丢弃了。有村民告诉检查组,村里好多人都挖出来了,因为化粪桶抽粪一次要30元,她家一个月抽了3次;与旱厕相比,费钱费事。
11月27日,在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红光社区,村民家里已经改厕完成的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村民的杂物间。新华社记者程士华摄
加强质量监管,防止“建而不用”
“‘建而不用’现象并非只是在安徽发生,在其他多个省份也有。”第九检查组成员中的厕改技术专家说,他曾经作为农业农村部改厕技术服务团成员,前往山东、甘肃、河南、天津等多个省份调研,发现“建而不用”问题较为普遍。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着农村厕所革命的成败。
对于在河南省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新厕没法用、用不上等问题,第十一检查组认为,要对已经完成改造的农村户厕逐户排查,认真摸查整改。同时,还要在摸清农户实际需求基础上,分类施策,精准施工,精细服务,保质保量,让群众满意。
检查组建议,不能将改厕只作为政府的任务单向推进,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愿改就改,不愿改就不改。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严格的质量把关机制,从产品设备质量到施工质量,建立全流程的选购、监督和验收把关制度,确保新改厕所好用、管用。在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探索后期维护的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建而不用”问题。
多位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改厕要根据不同区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改厕模式,防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程士华、孙清清、吴慧珺)
《通知》强调,各地在推进农村改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做好宣传发动,调动农民参与改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通知》要求,找准适用技术模式,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改厕技术模式。
近年来,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通过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近日,2019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测报告出炉,浙江省以96.39分的成绩名列第一。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近日,农业农村部制定了《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发展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和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鼓励发展碳汇渔业,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月11日15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农村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一起来关注这六大问题
会上,史占勇表示,截至目前,32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已完成31项(15项超额完成),1个项目12月底前完成。是资金保障有力,史占勇说,从2002年投资4.91亿元开始,2006年超过10亿元,2019年达到190.12亿元,十八年来累计投入1147.93亿元,民生资金都按需保障到位。
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厕所革命中出现的“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亟待解决。
国务院办公厅于日前在全国多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针对江苏睢宁部分村民在“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当地改厕工作简单粗暴,强拆旱厕,农民群众无厕可用”的问题线索,第七检查组赶赴当地进行了暗访。改建的户厕因为化粪池质量问题用不上,之前的旱厕在今年8月份又被拆除,由此就造成了居民如厕的不便。
农业农村部昨天(19日)发布,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已形成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良好态势。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年行动方案,分地区提出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今天(19日)是世界厕所日,设立世界厕所日旨在鼓励各国政府展开行动,改善环境卫生及建立卫生习惯。《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以来,2018年至2019年6月底,全国已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2万座,完成新三年计划建设目标6.4万座的50%,基本实现新三年计划“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建设目标。
农业农村部今天(5日)发布消息,村庄清洁行动自去年年底启动以来,已经有九成左右的村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村庄清洁行动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自去年年底实施以来,90%左右的村庄已有了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