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年:其中21人来自北京

2020年01月10日16:33  来源:北京日报

5034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注意到,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33名获奖者中,有21人来自北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每年不超过两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21名获奖者来自北京

 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曾庆存院士,是第21位来自北京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院士告诉北京日报记者:

 心情平静如常,又激动不已。

 平静的是“喜见国家强盛日,青灯伏案夜安心”,激动的是心血勤研对国家人民和大气科学的发展有些作用。

 感谢党和国家人民的栽培,感谢同志们对自己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

 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7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6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9.7%。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创新发展实现了瞩目的成就,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个人奖金从50万涨到800万

 从2019年1月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从500万涨到800万。

 之前的奖金是500万元,其中50万归个人,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

 从去年开始,不仅大奖获得者奖金提升到了800万元,而且分配结构也进行改革,奖金全部归属个人支配,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奖金额度也同步提高50%。

 目前,已有刘永坦、钱七虎、曾庆存、黄旭华四名科学家获得800万。

 据媒体报道,在去年得奖后,钱七虎院士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慈善事业,在家乡昆山成立助学基金。

 据《科技日报》报道,今天在被问到800万奖金如何花这个“俗”问题时,黄旭华说:

 “800万我现在还没概念,我曾经和大家讲过,这个钱我不要,给了会变成我的负担,处理不好会惹祸。我会和单位好好商量一下,至少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给我们单位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具体现在还没计划,不能夸海口。”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奖

 2000年

 袁隆平(1930.9~)  杂交水稻之父

 吴文俊(1919.5~2017.5)  著名数学家

 2001年

 王选(1937.2~2006.2)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黄昆(1919.9~2005.7)  物理学家

 2002年

 金怡镰(1929.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年

 刘东生(1917.11~2008.3)  地球环境科学家

 王永志(1932.11~  )  航天技术专家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1916.2~2013.10)  气象学家

 吴孟超(1922.8~  )  肝脏外科学家

 2006年

 李振声(1931.2~ )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闵恩泽(1924.2~ 2016.3 )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6.6~2013.6)  植物学家

 2008年

 王忠诚(1925.12~2012.9)  神经外科学家

 徐光宪(1920.11~2015.4)   化学家

 2009年

 谷超豪(1926.5~2012.6)  数学家

 孙家栋(1929.4~)  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

 2010年

 师昌绪(1918.11~2014.11)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王振义(1924.11~)  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1年

 吴良镛(1922.5~)  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

 谢家麟(1920.8~2016.2)    加速器物理学家

 2012年

 郑哲敏(1924.10~)  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王小谟(1938.11~)  雷达工程专家

 2013年

 张存浩(1928.2~)  物理化学家

 程开甲(1918.8~2018.11)  核武器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

 于敏(1926.8~2019.1)  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

 2015年 空缺

 2016年

 赵忠贤(1941.1~)  超导物理学家

 屠呦呦(1930.12~)  中药学家(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2017年

 王泽山(1935.9~)  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学家

 侯云德(1929.7~)  医学病毒学专家

 2018年

 刘永坦(1936.12~)  雷达与信号处理专家

 钱七虎(1937.10~)  防护工程专家

 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发

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发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正是他带领着我国一批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刻苦攻坚,让中国人有了一柄不再受人威胁的“利剑”。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勋章”。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1958年,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 黄旭华秘密赴京,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此后30年,他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外界亲友更是完全不知道他在哪,在做些什么。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摄)。新华社发

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摄)。新华社发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曾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此时距离他们母子分别已有30年,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黄旭华的父亲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

 为了不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中国人必须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但研制难度极大: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他们仅有的实物材料是两只从国外带回来的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即便如此,科研人员也一丝不苟开始了研究。通过计算、对比,他们发现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 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在科研试验过程中,黄旭华经常身先士卒。1988年,某新型号的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 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黄旭华不顾劝阻,执意要求一起进艇下潜。

 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 快到300米时, 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 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直至最后胜利。成功后, 黄旭华兴奋地拿起笔写了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如今,中国核潜艇已经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气象预报事业“泰斗”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是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泰斗,他在国际上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用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应用的先河。如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支持下,我国的天气预报整体准确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大大降低了气象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因为杰出的成就和贡献,2016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他该组织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曾庆存院士,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2014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发

曾庆存院士,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2014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发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52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又响应号召,改学气象学科。大学毕业之后,曾庆存被选派进入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基别尔。也是在这里,他取得了在气象领域开展数值预报的巨大突破。

 当时,国外科学家们已经尝试开展数值预报,即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输入观测资料作为初值,用计算机数值求解来预测未来天气。但预报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原始方程组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要素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又包含有涡旋和各种波动的运动过程,计算非常复杂。曾庆存几经失败,苦读冥思,终于悟通关键所在,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项成果立即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应用,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1%。自此,数值预报才成为气象预报的主要方法。

 回国后,曾庆存又在气象卫星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1974年他发表了长达30万字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这一理论都没有过时,确保我国的气象遥感技术处于全球领先的国家行列。

 如今,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坚守在科研一线。只要身体允许、没有出差,他几乎天天会去大气物理所的办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的研究进度,听听他们的想法。他一直在关注青年科研人的成长,为他们取得的每一步成就而喜。

 北京日报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张航)、新华社、科技日报

文章关键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年 21人 来自北京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两院院士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技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曾从20世纪80年代起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让我国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到全覆盖。8月3日,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 她用一片叶子挽救了百万人生命,让全世界对中医刮目相看--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 创中国方法,为世界算数--吴文俊

    吴文俊,男,汉族,中共党员,1919年5月生,2017年5月去世,上海市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 国之铠甲--程开甲

    程开甲,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18年8月生,2018年11月去世,江苏吴江人,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多次核试验,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锻造改革开放安全屏障,推进科技强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 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于敏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 稻田里的守望者——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 成果涌现 创新型国家建设迎收获期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述负责人表示,重点修订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章程》《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推进科技奖励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完善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上,强化小同行作用,民口项目网评实现全覆盖,小同行意见全面带入后续评审阶段。

  • 悉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都来自哪些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共同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当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更加璀璨。

  • 联播+ | 一图速览!习近平这样引领科技强国梦

    联播+1月10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颁奖台上,为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旭华、曾庆存两位院士佩挂奖章,并将证书亲手递交到他们手中,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

  •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深潜三十年 为国铸重器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9所研究员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